姚筱群
(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322100)
創有效情境 讓“孝德”扎根于心
——以《家人關愛我成長》為例
姚筱群
(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322100)
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長河中,孝德是中國人一直恪守的道德準則。那么在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將孝德教育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呢?筆者前段時間上了三年級上冊的《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通過多次的磨課、試教,我們發現,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達到落實孝德教育的目標。
品德課 孝德情境創設
“孝德”的基本內容涵蓋寬泛,在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真情,喚起對親情的感恩。這時,情境創設就必不可少了!它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從而達到讓孩子的孝德之根深扎于心的目的。
課堂開始的潤心情境,有助于孩子們能更快地進入課堂?;谶@樣的想法,課堂開頭,我就創設了拍電視節目的形式引入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學生圍成前后兩個半圓形而坐,師走到圓形中間)
師:觀眾朋友們,大家好,“真情面對面”節目終于和你見面了。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姚老師,而我們的特邀小嘉賓,就是在座的你們,歡迎大家!
師:從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到如今意氣風發的你們,這一路走來,你最要感謝的人是誰?
生:家人。
師:那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家人這個話題。
課堂開始,孩子們的眼睛一個個都散發出著興奮的目光,滿懷期待地等著節目的開始,而主持人的提問,也喚醒了孩子們對家人的回憶,孝德體驗正在逐步醞釀。
新課程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要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教師要創設關于生活化的情境,觸動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生活,進一步強化感知。
家人對孩子的愛就在平常的點點滴滴中,但年齡尚小的他們還不能充分體會。因此,讓學生了解了自己從小到大都有很多家人陪伴后,筆者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師:從小到大,有這么多的家人陪著我們,伴著我們,讓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親情對對碰。
師:請仔細看一個短片,當看到讓你熟悉的事情時,請馬上舉手。(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梳頭發背書包送上學搖扇子)
師:那在這些平凡普通的事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媽媽很愛我們。
師:生活中,這樣充滿愛的畫面一定還有很多很多。和你身邊的嘉賓輕地說一說。
生:
此環節設計意圖為“感受父母的愛”。通過播放視頻中關于生活化的情境,學生身臨其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學生的感恩情愫,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由“表象的感知”過渡到“深層的理解”層面,更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
所謂求異情境,是指在一個問題面前可能出現幾種意見、幾種答案。它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爭論,從而使學生的創造力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得到發展。
家人的慈愛孩子們都很容易體會到,而嚴格的愛,很多孩子卻不一定能懂。為了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懂得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筆者做了如下的設計: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都感受到了家人對我們的愛!那下面發生的故事,你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嗎?下一個環節,“為愛大轉身”。
【播放錄音:故事“糟糕透了”】
活動是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表演,不失為一種好方式。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設計,孩子們都深深體會到家人的愛了,那應該怎么回報他們的愛呢?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師:家人是這么愛我們,那我們能夠為家人做些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下個環節——真情大舞臺。(投影出示)
A?。和砩希瑺敔斣诳措娨暋N易哌^去時,爺爺把遙控器遞給我
B?。合掳嗔?,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了家。這時,孩子跑過來了
同學們演得不亦樂乎,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它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又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生生之間的孝德情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產生了孝德情感上的高度共鳴。
都說,“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币虼?,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筆者對本堂課的愛進行了升華,從平時點點滴滴的小愛上升至無以回報的大愛。教學設計如下:
師: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幸福地生活著。可是,有一種愛,已經超越了生死,讓我們無以回報。下面,讓我們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大愛超鏈接。
師:出示2008年地震的圖片,師配樂動情地講述汶川大地震里的一個感人故事。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都深深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課堂里,孩子們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思想等方面得到了升華,孝德體驗得到了提升,課堂達到了高潮。
總之,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有效進行孝德教育,教師應根據課程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積極開創設多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各個情境中明白孝德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從事品德課教學的教師,應該想法設法盡量創設一些有效的教學情境,出實招,真正達到落實孝德教育的目標,讓孝德教育真正地扎根于每個孩子的心中。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陶行知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 陶行知著 2012-6-1.
G622
A
2095-3089(2017)09-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