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華
[摘 要]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誠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就需要形成學生與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魅力,賞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學技巧,進而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見解與個性化解讀。因此,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實現這一方式,真正實現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本 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09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句話體現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與自主性。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人們往往只關注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視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這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學生沒能發揮閱讀的主體地位,這是本末倒置的表現,教師永遠無法代替學生閱讀。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學生閱讀水平,教師就必須幫助他們自己與文本之間構架橋梁。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閱讀課堂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廣泛搜集資料,加強課前預習
長期以來,預習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和教師都將學習的期望寄于課堂及課后。卻不知,缺乏了預習的緩沖,學生的學習不僅會感到困難,而且缺乏方向感,使課堂氛圍變得沉重。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強預習,通過課前預習廣泛的涉獵搜集各種資料,學生可以了解與文本相關的各種內容。
在教學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時,課前我特意安排了學生預習這篇課文,有的學生搜集了魯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價值取向,還有的學生整理了很多那個時代的背景,并且搜集了一些圖片,更有一些學生論述了魯迅先生對游行的看法以及他的“韌性戰斗”的觀念,可以看出他對這次悲劇事件表現出的嘆息和憤怒。于是,在課堂上,由于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在解讀這篇課文時反響非常熱烈,他們紛紛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并主動與老師溝通。兩節課下來,我幾乎沒怎么講課,他們自己就解決了重難點,甚至完成了一些深層次的解讀。
由此可見,充分的預習真正打通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隔閡,實現了對話,還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樂趣。在實行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劃分,學習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他們復習的方向并要求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對那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制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當適當放手,讓他們自己展開預習,這也是另一種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二、抓住重點詞句,快速進入文本
詞句是文章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詞句的分析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尋找重點詞句,進而走進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比如抓住人物的語言,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抓住表達感情的關鍵詞語,可以感受其背后的心理變化。
比如在《想念地壇》這篇文章中,史鐵生在文中多次運用了“零度”這個詞語。“零度”的含義是什么?他想借此表達什么樣的人生思考?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法國學者羅蘭·巴特曾指出“寫作的零度”,經過分析,發現文中的“零度”與“寫作的零度”只是借用的關系,并無意義上的關聯。這時,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含有“零度”的句子或短語,然后讓其討論分析。很快,他們找到了“那便是回歸了零度,重新過問生命的意義”,“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點,寫作由之出發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于的尋求,即靈魂最初的眺望”這兩個關鍵的地方。經過分析可以得知,史鐵生是通過寫作來尋找生命的意義,自己忽然一無所有,生命的意義也要打回零點重新開始,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是不停地追尋,這個過程便是生命的意義。
“寫作由之出發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于的尋求,即靈魂最初的眺望。”于是,通過分析“零度”這個詞語,學生理解了史鐵生寫作背后的深沉動力,就是原點與追尋,扣問生命的意義。因此,分析詞句尤其是重點詞句,可以由小見大,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深入解讀文本,與作者進行交流
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最終將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通過讀一個人的作品可以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反過來通過了解作者,對其作品也能得到更準確的認識。
例如高考詩歌鑒賞《夢江南》,這首詞的作者是溫庭筠,他是花間派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品《花間集》也多描寫男女之間的戀情,詩人從女性的心理角度出發,以女性的口吻描寫愛情,風格也多是纏綿悱惻。很多學生在解題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導致了錯誤性的解讀。其實我們了解了詞作者,就像同他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這首詞既然寫愛情,便可以推測出詞中主人公應該是個思念心上人的女子,接下來解題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知,通過更深入地進入文本,從而與作者建立溝通,對作者有更深的認識,就能反過來作用于對文本的解讀。
總之,架設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橋梁,致力于學生解讀文本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思維。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同時也是在同自己對話,學會表達和傾聽,學會理解和同情,讀出他人,讀出自己,在發現他人中發現世界,在發現自我中更好地生活,這便是人文素養的形成。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