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靈君
[摘 要]農村初中生由于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制約,閱讀水平普遍比較低下。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提高農村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成為當務之急。因此,農村語文教師應重視營造閱讀氣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系統地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最終形成閱讀技能。
[關鍵詞]激發 語文 興趣 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20
經調查發現農村初中學生閱讀能力低下,主要表現在:1.讀書興趣不高,閱讀量少,平時的寫作量少,感知能力較差, 2.農村學校沒有良好的閱讀氛圍,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對外來信息了解較少。3.農村家庭不重視讀書,多數家長認為學生讀書不如早點去打工,這極大打擊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4.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落后。5.閱讀方法單一,閱讀無序和低效學習 6.閱讀意志力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針對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激發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通過閱讀,從心底欣賞語文,喜歡語文,從行動需要語文。那么,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以下是我的幾點嘗試:
一、課堂上創設獨特的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人的興趣觸發往往來自一定情景中,在教學中,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用各種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時在情感上有共鳴,于思想上有碰撞。農村初中生的知識來源非常有限,知識面比較窄,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少一些,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做足準備,才能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拉近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如筆者在上鄭振鐸先生的《貓》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作者冤枉第三只小貓產生的自責、負疚之情感受得更深刻,我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偵探破解“芙蓉鳥被害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案發現場情況”、“犯罪嫌疑人”、“案發前的表現”、“案發后的表現”及“案件的真相”的情境提示去閱讀文本,這樣學生就有興趣在原文中尋找情境中要找的答案。當最后得出“案件的定性”為一樁“冤案”時,學生們的成就感不言而喻。當隔閡消除,文章中的內容變得真實可感,文字當中流露出來的思想與情感便能涓涓匯入學生內心。學生情感之門成功打開,障礙消除,學生自然會用心去閱讀與感受。
二、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一是課前說話訓練。根據學生的需要,每天都定出不同的話題,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與學生學習、生活緊密關聯的話題,這樣既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也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了學生去關注閱讀。
二是組織各種活動。開展講故事、演講、朗讀、美文欣賞等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同時在教室的作品展示欄,展出學生們的讀書筆記、手抄報等作品,由班委會評出優秀并給予獎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三是在教室里設置圖書角。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集中到班級圖書角來,比如名著讀本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之類,也可以是有趣的圖書或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各種學習指導叢書,這樣,每人帶來二三本,全班就有了一百多本書,這就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無書可讀”的難題。
三、注重課內外閱讀方法的訓練,提升閱讀的興趣
一是誦讀。閱讀包括各式各樣的讀,還包括背誦,背誦非常重要。我圍繞“初中生必讀書目”指導學生背誦古詩詞和各種美文,要求學生們在背誦時通過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在比較和揣摩中更好地鞏固記憶。
二是摘抄,擇要記錄。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看到喜歡的名句、章節, 特別是課內文章中的一些優美的語句,就把它摘抄下來,一來可以積累很好的寫作素材,二來能夠訓練閱讀習慣。比如,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摘抄本,進行摘抄、圈點、批注、仿寫、寫段意等。通過摘抄,積少成多,學生自然可以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內涵,并由此打下堅實的文化積淀。
三是推薦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參與課外閱讀,要樹立“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觀點,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通過對課內教材的閱讀教學,同類輻射,讓學生觸類旁通,養成課內外相結合的習慣。當然,課內外閱讀,教師都要做好指導、督促,最后的檢查環節需要落實好,才能收到實效。
三、培養課內外閱讀的良好習慣,保持持續的閱讀興趣
一是教會學生勤積累勤整理。初中語文課文是供學生學習的例文,文中有許多生字、生詞、修辭用法、寫作手法等語文基礎知識,教師要教會并督促學生經常分門別類,隨時整理積累,以使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相信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會提高在這日積月累中的。
二是教會學生學與思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和思考過后,總結閱讀中得到的規律。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力圖使學生自己能夠讀懂、讀通所選文章,多思考與該文章有聯系的知識及展開想象翅膀的創造性思維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使知識學以致用。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