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際+劉江一
摘 要 在刑事案件中,關于刑事涉案財物的處理無論是立法還是實踐都處于一種比較混亂和不統一的狀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刑事涉案財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主要以司法改革為背景,以2015年中辦、國辦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為研究對象,從程序、制度和監督救濟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國刑事涉案財物的完善。
關鍵詞 司法 刑事涉案財物 處理
作者簡介:李國際,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員、理事,宜昌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研究方向:民商法;劉江一,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訴法。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17
司法改革是我國為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而進行的一場重大革新,是完善人權司法的重大舉措,對我們目前的刑事涉案財物制度有很大影響。2015年1中辦、國辦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該意見是這次司法改革針對進一步規范刑事涉案財物制度的集中體現,對目前存在于我國司法實踐中許多問題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和進一步的完善。
一、程序方面的完善
(一)在立案之前嚴禁對涉案財物采取強制措施
司法機關辦案過程中,在立案前先采取財物處理措施,后補辦立案手續的做法一直是涉案財物處理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次在《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嚴禁未立案即采取對物的強制措施,對立案前處理財物的做法予以嚴重的否定。這對辦案機關規避法定程序違規處理涉案財物起到了規范作用。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嚴格規范涉案財物處理程序,有助于提升司法機關辦案人員的法律意識,使其在辦案過程中重視法律程序,遵守程序的規定,防止司法辦案人員濫用職權僭越法律程序的情況。
(二)涉案財物審前返還程序的完善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了:“扣押的物品經查明與案件無關的,應該再三日內解除,退回原主。”但在實踐中,司法機關辦案人員在案件未宣判前為了保守起見,并不會主動及時返還已經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此次“意見”規定了司法機關在特定情況下必須及時返還。①進一步完善了審前及時返還涉案財產制度,充分考慮了當事人的財產權保護,規范和限制了司法機關在被害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返還財物時的自由裁量權。即使刑事案件還未審理或宣判,只要查明是屬于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并在不影響訴訟活動的情況下,必須返還。這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財產權益人和司法機關之間因不及時返還涉案財物而引起的糾紛。
(三)涉案財物先行處置程序的完善
涉案財物的先行處置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比較常見。一方面,的確一些具有特殊性或不便于的保存的物品需要提前處置,例如:生鮮易腐,易揮發的化學制品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實踐中長期存在的觀念,認為一旦犯罪嫌疑人被立案追訴,即使未經法院宣判也當作“準犯罪人”來對待。雖然涉案財物提前處置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辦案機關在案件宣判前一味地隨意處置涉案財物顯然也是不妥當的。②這次司法改革并沒有禁止先行處置涉案財物,但限制了辦案機關的先行處置權,如果司法機關確實因為辦案需要或物品本身屬性需要提前處置,須經權利人主動申請或經權利人同意才可以實施。對之前司法辦案機關肆意提前處置涉案財物的行為進行了規制。
二、制度方面的完善
(一)進一步完善了涉案財物的保管制度
這次司法改革針對涉案財物管理制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正式確立了涉案財物的保管制度;第二,探索建立涉案財物集中管理信息平臺;第三,建立辦案部門與保管部門、辦案人員與保管人員相互制約制度。這些都是為了完善涉案財物的保管制度而作出初步的規范措施。一方面在物品保管過程中增加了相應的監督模式,控制管理專權;另一方面實現了涉案財物保管人員專職化,辦案人員與案件的保管人員分開,有利于特殊涉案財物保管專業化。最后,建立涉案財物錄入的信息平臺不僅有利于涉案財物的綜合管理,還便與之后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例如涉案財物移送,查找,法庭質證等環節,提高訴訟效率。
(二)明確了辦案人員責任追究機制
這次司法改革中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就是責任追究機制的規定,而且在律師行業中的呼聲最高。據反映,長期以來由于責任追究機制的缺乏,使得律師在面對司法工作人員得違法行為時往往束手無策,即使根據《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向有關機關申訴,但最終也沒有一個處理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次改革嚴格落實了辦案人員違法行為責任追究的相關規定。③規定在刑事訴訟各個環節的辦案人員都嚴格受到責任追究機制的制約,規范了司法機關辦案人的行為,明確了違法處置涉案財物的法律責任。
(三)對涉案財物財政激勵模式的突破
司法改革首次規定了中央政法機關交辦案件涉案財物上繳中央國庫制度。“意見”要求了凡是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立案或者由其指定地方異地查辦的重特大案件,涉案財物應當納入中央政法機關的涉案財物賬戶,判決生效后,涉案財物除依法返還被害人外,一律通過中央財政匯繳專戶繳入中央國庫。這無疑是對之前地方財政與辦案機關財政激勵模式的一種打破。財政激勵模式是在地方司法辦案機關的基本辦公經費不足的背景下誕生的。由辦案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向地方財政交付涉案財物,再由地方財政按比例返還給辦案機關,以維持辦案機關日常辦公所需。可見,辦案機關要在涉案財物的處理上公正客觀,就必須要脫離地方財政,使其辦公經費獨立于地方。
三、監督和救濟的完善
(一)權利救濟的完善
在刑事涉案財物處理不當而引發爭議時,由于法律規定的救濟途徑單一,當事人在主張權利時受到很大的限制,救濟的手段也很容易窮盡。作為法治國家我們應該賦予公民廣泛的司法救濟權,不應讓“上訪”成為公民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顯然,對權利救濟的完善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這次規定我們需要關注其中幾個亮點規定:第一,這次救濟權利的主體擴大到了“利害關系人”;第二,賦予了當事人異議、復議、申訴、投訴或者舉報等多種權利主張方式;第三,有關機關收到當事人的申訴或控告等,必須處理并反饋。和之前的“石沉大海”相比,這也無疑大大提高了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權利救濟的有效性。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具體詳細的操作規則還沒制定,但是這次規定可以說填補了之前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權利救濟途徑單一的法律漏洞。
(二)明確各辦案機關協調配合,相互監督制約
我國公安、國安、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組織和工作上都是相互獨立的。在刑事涉案財物處理的方面,有關機關具體的辦案過程當中大部分遵從自己獨立的辦案規則或原則。例如:公安機關按照公安部的規章或文件處理相關案件,法院、檢察院等遵從最高法或最高檢發布的司法解釋等。為了改變各機關的辦案現狀,一方面加強各機關的統一辦案意識,可以提高辦案效率,避免財產權利受到侵害時辦案機關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另一方面,各機關之間相互監督,作為內部監督的一種方式,⑤可以強化對各個辦案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有利于提前及時的發現違法行為,并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更加有利于對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權利保護。
四、結語
一直以來在刑事領域重人身輕財產,重實體輕程序的法律傳統下,刑事涉案財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空白和不足之處,造成了國家或當事人的損失。但有關刑事涉案財物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從立法、司法、執法多維度的制度設計和國家、社會、個人的多方位參與才能實現。
注釋:
①《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第六條規定:“對權屬明確的被害人合法財產,凡返還不損害其他被害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不影響訴訟正常進行的,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都應當及時返還。”
②《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規定了:“對易損毀、滅失、變質等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易貶值的汽車、船艇等物品,或者市場價格波動大的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規定經權利人同意或申請,批準后可以依法出售、變現或者先行變賣、拍賣。所得款項統一存入各單位唯一合規賬戶,涉案財物處置工作應當做到公開、公平。”
③《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第三條規定了:“辦案部門、保管部門截留、坐支、私分或者擅自處理涉案財物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濫用職權等依法依紀追究責任;辦案人員、保管人員調換、侵吞、竊取、挪用涉案財物的,按貪污等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④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第十三條規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應當建立有效的權利救濟機制,對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復議、申訴、投訴或者舉報的,應當依法及時受理并反饋處理結果。”
⑤《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第十五條規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應當共同研究解決涉案財物處置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確保執法司法工作順利進行,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監督制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應當對涉案財物處置工作進行相互監督。人民檢察院應當加強法律監督。上級政法機關發現下級政法機關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確有錯誤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要求限期糾正。”
參考文獻:
[1]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歐陽紅香.論涉案財物刑事扣押制度的完善.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14.
[3]馬巨洪.刑事涉案財產強制措施的法律規范.中國政法大學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