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盛
摘要: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交通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自三個主要方面,城市空間布局影響交通出行分布,城市土地使用類別影響出行生成,城市規模影響出行方式,因此,城市空間對于城市交通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間結構確定的過程中,城市交通要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文章就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交通進行研究探討,為城市規劃與交通一體化編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交通;空間結構
影響城市交通空間形態包括三方面,居住密度、就業密度、可達性、社區鄰里關系設計等,其中居住、就業和可達性對于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主要是宏觀方面,而鄰里社區的設計則是從微觀角度定義,具體城市交通出行的關系如圖1。
一、城市空間形態集約度高,有利于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統的發展
一些城市交通方面的研究表明,城市出行人的客觀社會屬性與其出行的方式之間的變量關系并不是基礎的解釋變量,而城市空間形態(具體指城市居住名都、崗位密度等)則是城市出行者出行行為的重要變量因素。
Parsons Brinkerhoff,Quade和Douglas Inc(1995)對城市空間與城市公共交通相關的重要文獻進行了整理,時間追溯到30年前,內容涉及的美國國內關鍵成果是由Pushkarev和Zupan(1977)完成。文獻成果主要為公共交通投資方面的可行性提供參考和依據,提出了土地開發利用的一個區間,包括開發利用的下限值,及上下限區間。其在逐漸的研究開展中,對于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影響的決策性因素進行了確認,也就是對于土地自身特征的一種確定。Pushkarew和Zupan(1980) 提出了幾種將交通出行需求作為區間標準值的一些衡量因素,并用這六個標準值來計算公共交通投資的可行性。遺憾的是,這個研究是基于了很多理想的層面,需要一些理想的假設前提,例如,將城市設定為單中心,同時居住和非居住區是完全隔離的,而所有的日常出行者都是相互隔開的;盡管條件比較理想,但是這個標準的指導意義仍然被廣泛借鑒,尤其在某些特殊領域,比如對于一些軌道交通類的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判定時,可提供很大的參考意義。
Smith(1984) 與Pushkarew相類似,通過對美國的六個城市的公共交通情況進行研究,提出了居住密度在影響城市公共交通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
Dunphy和Fisher(1996)運用1991年聯邦公路局統計數據(FHWA),對城市居民社會經濟特征、出行行為、城市密度進行研究后,發現小汽車在高密度區域的出行方式情況有所下降,趨勢明顯。因此,公共交通和城市密度有著一定的正相關的聯系,隨著對于個體空間水平的分析和深入研究,發現,每個家庭隨著收入的增加其出行的成本數也逐漸增加。這些結論也仍然有局限性,1.關于平均密度的適用容易出行混亂;2.沒有同時考慮變量之間的相關性。3.沒有考慮服務水平在不同地區和社區內存在的差異。
Schimek(1995)對多倫多和波士頓兩個城市公共交通水平進行了探索研究,通過對時間序列模型的建立與研究,得出了多倫多公共交通使用率高的原因,具體是由高居住區密度、郊區內高就業密度、中央商務區等決定。
眾多的國外的研究發現,城市密度對于小汽車出行率的影響并不是主要因素,而家庭汽車的持有率和出行率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交、步行等出行方式及小汽車的減少并不能與高密度城市緊密聯系。高密度城市要結合其他的一些相關因素才能影響出行方式。此外,我們也應當對于城市密度有一個新的標準,也即是說城市的密度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業情況、人口結構、居住密度等。決定城市密度因素包括優質的公共交通服務、良好的步行系統環境,降低停車場和提高停車費用,土地利用混合的開發等。
二、社區鄰里特征對交通出行的影響
(二)傳統的鄰里設計與標準的郊區開發特征
通過對傳統的社區鄰里特征和標準的郊區開發可以發現,傳統的鄰里社區對于公交和步行的依賴性較高,而小汽車的出行比較低。Friedman等(1994)運用San Francisco Bay 區域家庭出行調查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結論,標準郊區出行和傳統的出行對于小汽車的使用率方面,標準的社區出行明顯高于傳統的小汽車出行率。但是這個研究只是確認兩種類型社區的出行率方面的差異,并不能確切的得出出行率不同的具體原因。
三、工作與居住平衡對交通出行產生顯著影響
工作與居住之間的平衡對于提高交通效率的影響,是指居住與就業之間的距離縮短,會降低對交通的需求,Giuliano 認為就業-居住平衡的思想在很早前就有過,這個思想主要在于一個社區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也就是居民既可以居住又可以工作,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Nonlan和Stenart(1991)在報告中指出盡管1975~1988年間,多倫多中心區有新增很多新的辦公樓,但是并沒有引發高峰時期的擁堵,原因是新增的出行量被在此區域的居住區所抵消解決。
四、城市可達性的對城市結構和交通的影響
J.M.湯姆遜在《城市布局與交通規劃》一書中提到地理特征、相對可達性、建設控制、動態作用對城市結構影響的四大因素。地理特征是自然特征,屬于客觀存在不可改變的,而其他的特征,也就是可達性和動態作用等與城市交通又著重要的直接的聯系。城市的相對可達性在除自然地理影響之外很大程度上決定城市的結構的形成。因此城市不同地區的可達性的變化,都會使得城市結構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只有通過一定的城市管理進行調節。評價一個城市交通系統的是否符合要求,除了用擁擠、方便、安全等一些指標外,還應當看見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交通對于城市結構和社會經濟最主要的是社會結構的影響。這也是城市其他市政、服務設施之間的區別。城市的生命力在在于合理的城市形態,而作為城市發展的現行決策城市道路系統必然需要其具有前瞻性的設計,因此城市空間結構中,城市交通要作為優先考慮因素,其可達性對城市空間增長有著重要作用。
五、結論
總之,合理的城市結構對于城市交通布局有著重要影響,合理的城市結構才能有理想的交通狀況,因此,城市規劃中城市空間結構的確定應當考慮城市交通,并有必要將城市規劃與城市交通布局進行綜合的研究與編制,實現信息之間的交流反饋。使得城市交通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與城市結構等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Cevero, R..Kocklman, K. 1997. 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D 2(03).
[2]Daniel A.Badoe, Eric.J.Miller, Transportation-land-use interaction: empirical finding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model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5,2000.
(作者單位: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