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亦男
摘要:揚州市伴隨城市發展而來的道路資源分配矛盾日趨嚴重,實地調查和走訪所發現的道路停車泊位利用率不高、建造不合標準、過度使用道路資源、停車亂收費等現象環生,不利于揚州市交通的暢通。文章基于合作治理理論視域,通過對道路停車管理現狀的具體分析,結合道路停車管理的有關背景和國內外研究現狀,找出利益相關方,從道路停車泊位本身、私家車主、社會公民、停車管理者、交警、政府和媒體這7個角度入手深究其原因,凝練相關結論: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管理主體職能劃分不清晰、權責不一,管理手段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健全。針對上述分析結果,提出可行性的建議促使道路停車管理問題的改善。
關鍵詞:道路停車管理;停車管理者;道路資源;合作治理
隨著城市發展,2012年我國正式進入汽車社會,道路資源分配矛盾也日趨嚴重。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汽車社會研究網發布的《汽車社會藍皮書》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超過20輛。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揚州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數量達到22.97輛,市區接近30輛。截至2013年揚州市相關部門統計顯示:揚州全市機動車保有量87.03萬輛,其中汽車40.67萬輛,摩托車46.36萬輛,全市機動車駕駛人117.47萬人,市區道路以及周邊空地臨時停車泊位總數達5900多個。通過走訪調查,揚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停車辦”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揚州市市區道路及周邊空地臨時停車位總數3000多個,收費車位978個,數量較往年呈減少趨勢。可見,隨著汽車的普及,揚州市道路停車供需矛盾突出。而揚州市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地理位置承接蘇南和蘇北,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問題能夠反映出綜合情況。
因此,實地調查揚州市道路停車泊位使用及管理現狀,分析和評價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現狀,對推動揚州市城市交通建設發展,實現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實現揚州市道路資源最優使用和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現狀
(一)管理主體職能劃分不清晰,權責不一
調查發現,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應用PPP模式。市政府利用市場競爭機制,采取了企業競標的方式,選取3家物業公司對揚州市路內臨時停車位進行收費管理。同時,揚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針對違停行為進行執法。但是,由于PPP模式的發展不成熟,看似劃分清晰的職能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卻存在銜接疏漏,各主體之間權利和責任不統一。
1. 行政部門監管缺位
在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過程中,市政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實際上在與3家物業公司進行協同治理中對于物業公司的管理行為缺乏監管,體現在停車管理者的人事管理、收費票據的監制、磨損車位的維護修繕等方面,比如據調查顯示,11.11%的停車管理者認為票據使用不規范是停車管理存在的問題之一。與此同時,揚州市政府針對停車管理的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和協作,職能劃分過于分散,責任主體不清晰。
2. 交巡警支隊執法不力,規劃設置不善
(1)執法不力
揚州市交巡警支隊依法享有執法權,但是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只針對違停車輛進行管理和處理,與停車管理者的協調較少。同時,執法力度較小,違法停車行為整治不到位,對于違停車輛的管理和處罰不能做到令行禁止。
(2)規劃和設置不善
揚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停車辦”負責對道路停車泊位進行具體的規劃和設置,并交由揚州市交通停車場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進行具體招標建造。停車管理設施投入不科學,缺乏路內停車誘導設施。路內停車標志標線設置不合理或過于簡單,不能有效提供路內停車的相關信息,缺乏引導停車者尋找允許路內停車地點的手段。
3. 合作企業管理不當
揚州市現有的道路停車泊位管理者共有80多名,隸屬于三家物業公司,管理著978個道路停車泊位,工作時會佩戴揚州市物價局統一監制發放的工作證,工作時間是每天8:00-21:00,都是按照揚州市城市道路停車泊位收費標準進行收費的。但是,由于這樣的市場化運營型管理模式是在2016年7月才投入使用,運行時間短,管理體系不成熟,從而導致諸多管理問題。
首先,現有的道路停車泊位管理者只有80多名,對于978個道路停車泊位的管理難度較大,工作量分配不均。通過訪談調查,我們了解到每個停車管理者管轄的車位數量不等,少則8個,多則203個,其中,55.56%的收費管理人員僅管理著長度不到100米的道路,而44.44%的收費管理人員管理著長度超過100米的道路,工作量存在巨大差異。
其次,部分停車管理者工作效率低,態度差,管理行為失范。
再次,據調查,66.66%的收費管理人員從事道路停車管理工作不足3年,33.34%的收費管理人員從事相關工作超過三年,其中僅有11.11%的工作人員從事道路停車管理工作超過五年。由此可見,大部分收費管理人員不具備過硬的管理經驗和知識,專業素養不高。
(二)管理手段不合理
1. 收費策略
目前揚州市大部分的路內停車位沒有實施收費管理,數量多至2000多個,即使中心區路內停車實際上普遍實施“按次收費”的停車收費政策,也未得到有效的執行,不利于停車管理結構的合理化。
(1)收費標準制定
揚州市物價局和相關財政部門對道路停車收費標準的制定公開度透明度較低,信息不對稱。據調查顯示,私家車主中僅有10.98%的人認為收費標準合理,普通民眾中僅有7.66%的人認為收費標準合理,21.95%的私家車主認為道路停車費用過高,由此可見,揚州市政府政務公開還有待展開。
(2)收費措施
目前,揚州市路內停車管理主要以人工為主,容易產生亂收費、票據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當今的停車收費系統已由粗放型的人工收費方式逐步向智能化、高科技的方向轉變,直至2016年7月揚州市才采用POS機進行收費,技術上的落后導致控制路內停車時間的管理政策難以實施。
(3)收費用途
揚州市路內停車管理收取的費用用途從未進行公開,部分私家車主拒絕交費,不配合管理。
2. 處罰機制
揚州市對違停行為采用的處罰主要采用拖車和口頭教育,不能起到震懾作用,導致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從而使私家車主對違停不以為意。
(三)管理體制不健全
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是多頭管理,涉及很多部門,包括交警部門、交通部門、物價部門、工商稅務部門等,造成政出多門,不能克服多重管理現象。據調查顯示,18.29%的私家車主認為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系統存在缺失,40.67%的普通民眾更是迫切地希望道路停車管理系統能夠得到完善。
二、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
1. 有關于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的規章制度不完善,沒有建立起一個健全的體系。自2013年以來,揚州市政府出臺了2部關于道路停車管理的暫行辦法,但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PPP模式是從2016年7月開始實施的,市政府并未對實際情況做出政策、規章制度的更新與補充,導致現有的運行情況無章可依、權能界定不清晰。
2. 政府部門的管理意識薄弱,由于采取市場化運營型管理模式,將道路停車管理職能部分轉移給合作企業,出現了授權過度現象。
3. 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互相監督和協作,易導致互相扯皮推諉和不作為。
(二)交巡警支隊
1. 道路停車泊位施劃設置的技術不成熟,其設置的道路停車標識系統、監控系統和誘導系統均不完善,路內停車位的完整化和標準化有待改善。
2. 公民參與道路停車泊位施劃工作的機會和途徑較少,不能積極主動與公民進行溝通交通,民意調查和了解不到位,無法做到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三)合作企業
企業管理經驗少,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揚州市從事道路停車管理的企業內部尚未建立統一的績效標準考核。缺乏社會責任感,極少聽取公民和私家車主意見。同時,收費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缺失,缺乏行業管理知識和經驗,停車管理手段落后。
(四)公民
揚州市部分公民的社會公民意識、法律意識以及安全意識欠缺,任意占用道路停車泊位影響交通,導致道路資源使用不合理。同時,部分公民的公民意識和主人翁精神缺失,積極參與不到位,不能起到監督管理作用。
(五)媒體
作為“第三部門組織”的揚州市媒體對停車管理問題關注度不高,涉及道路停車泊位使用和管理現狀的消息發布甚少,報道和調查淺嘗輒止,致使媒體監督力度匱乏,且不能很好地引導公民進行關注和監督。此外,關于道路停車泊位的概念理解不透徹,報道宣傳中帶有錯誤導向。
三、改善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現狀的對策
(一)公民有序參與,實現合作治理
1. 主動參與政府提供的公民教育,提高自我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不任意、非法占用道路停車泊位,保持交通的良好和暢通。對公民意識較強者進行鼓勵和倡導;對于公民意識較弱者,善用公民群集性,通過公民意識較強者對其進行引導,構建文明停車氛圍。
2. 增強揚州市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加強公民參與,對道路停車管理進行有效地監督,向政府部門或媒體積極反應停車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
3. 私家車主應當不斷提高自我的參與意識,主動參與到道路停車管理過程中,對管理的規范性進行有效監督,并對管理過程提出建議。
(二)行政部門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健全管理體系
1. 制定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1)完善相關的政策及規章制度,厘清各部門職能和權責,促使道路停車管理工作的全面統籌和有效展開。
(2)制定道路停車收費管理的相關政策,明確、公開收費標準和收費用途,將路內停車收費多用于建設和維修靜態交通設施、停車收費督導員管理、路內停車泊位標識維護等方面。
2. 形成系統化的管理體系
政府加強各部門間的交流合作以及協調管理工作,打破傳統的部門界線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所有的部門、人員和其他資源,打造無縫隙政府,在道路停車管理方面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和服務。
(1)物價局和相關財政部門提高道路停車收費標準制定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舉辦聽證會并完善相關機制,增加公民參與度,加強對道路停車收費票據的監制。
(2)建造部及時清理交通部發文停用的停車位,修繕和維護磨損的道路停車泊位,提高停車位標志線的使用率。
(3)設立獨立的道路停車管理監管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和問責,建立內外部結合的監管體系,促使各部門自我監督和互相監督,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
3. 加快政府轉型
(1)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政府PPP模式,轉換政府管理理念,尋求與物業公司的有效合作,善用社會資本,彌補管理的缺失和漏洞。與道路周邊的企業合作,對企業的地下車庫合理利用,在企業下班后將其外租給周邊的小區,以增加停車位數量。
(2)加強內部組織文化建設,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提高服務意識,同時通過教育和培訓提升公務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三)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建設智能停車管理系統
1. 加大執法力度
采取定點值守、強化巡邏、科學觀察等方式,增強交警執法力度,加大對違停的行政處罰力度,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和條例,為公正執法提供有效準繩。
2. 優化停車位設置
(1)建立數據庫,統計并分析揚州市每年的機動車保有量和道路停車泊位需求量,適當調整道路停車泊位的供應量。
(2)以民眾實際需求為導向,加強道路停車泊位的規劃。公民增加有效參與道路停車泊位規劃調整的途徑,了解社情民意,使道路這一公共資源實現帕累托最優。
(3)規范道路停車泊位的施劃和建造,合理分配和利用道路資源,將無人管理和有人收費的所有停車位有區別地建造,提高各自辨識度,便于公民區分車位是否收費,規避無人管理車位亂收費現象。
(4)規劃與設置路內停車位時,配套設置道路停車誘導設施,有效提供路內停車相關信息,增加引導停車者尋找允許路內停車地點的手段。比如,建立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實時提供路內停車位使用情況,并且與汽車導航技術相結合,提高使用者的停車效率。
(四)合作企業完善管理機制,增強社會責任感
1. 完善管理機制
(1)完善收費管理人員的人員招聘和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停車管理者的人才選拔標準,加強對員工的管理和監督。
(2)建立激勵機制,物業公司建立有效的獎懲績效考評制度,明確對收費管理人員的獎懲措施,有效管理員工的收費管理行為。
2. 提高服務質量
(1)明確社會責任,樹立明晰的管理主體意識。建立意見反饋機制,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反饋途徑,廣泛聽取公民意見。
(2)加強收費管理人員培訓和教育,提高停車管理者的管理技術和服務意識,提高管理知識水平,增強與停車者的溝通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收費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與停車者溝通。
3. 改進管理技術
完善POS機電子收費技術,促進快捷、方便、有效的停車管理。
(五)媒體加強引導,發揮監督作用
設置道路停車管理系列節目,增加對道路停車管理問題的關注度,加強媒體的監督作用,引導公民有序參與道路停車管理問題關注和監督。
四、結語
在信息化和后工業化不斷推進的“大數據”背景下,揚州市的道路停車管理有著很大的發展改善前景,如何解決好路內停車管理問題,改善揚州市道路停車管理現狀,關系到揚州市城市交通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公共資源的最優使用和社會公平的實現。在運用合作治理理論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公民、政府與第三部門積極參與道路停車合作治理,以適應新時期的停車發展要求,推動城市交通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喆.我國城市停車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史志法.新形勢下的差別化停車設施規劃與管理對策——以廈門為例[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2015(02).
[3]晏松,王軍利,朱茵.湖州市路內停車問題研究及系統設計[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4).
[4]季彥婕,韓婧,王煒.英國紐卡斯爾市停車管理策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交通,2016(04).
[5]王緝憲,劉倩.停車管理及其與城市土地使用的互動——理據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11).
[6]戴帥,劉金廣,朱建安等.城市路內停車管理戰略及實踐[J].城市交通,2014(01).
[7]戴帥,顧金剛,劉金廣.路內停車管理對策[J].城市交通,2012(05).
[8]彭敏.北京市路內停車規劃與管理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09.
[9]羅四維.蘇州市吳江區城區停車管理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5.
[10]方希月.城市停車需求預測與管理研究——以西安市為例[D].長安大學, 2015.
[11] 戴帥,虞力英.城市停車管理的啟示與建議[J].道路交通管理,2013(07).
[12]馬清.有效緩解停車難應從政策入手[J].北京規劃建設,2005(03).
[13]韓鳳春,王景升,翟潤平.城市停車管理戰略論談[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14]李秀芳.路內停車對道路交通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4.
[15]張秀媛.城市停車規劃與管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16]吳濤,晏克非.停車需求管理的機理研究[J].城市規劃,2002(10).
[17]梅振宇.城市路內停車設施設置優化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2006.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