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村里這條路幾任書記都修不成,老武長能耐了,嚷嚷著要修路、建廣場。”河南省濮陽縣馬辛莊村的村民議論紛紛,村支書武建國失蹤了三天,回來后沒兩天就領著施工隊進了村。“老武這是去哪‘取經了?”村民滿臉疑惑。
“去年俺去培訓了三天。”老武神采奕奕。他告訴村民,經過培訓他學會了跑項目、要資金,“不光修路建廣場,以后還要在村里搞大項目嘞。”原來,老武 “失蹤”那三天是到濮陽市“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培訓去了。
該學院作為全國首家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把像老武一樣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作為培訓對象、把精準扶貧做為學院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優訓強脫貧攻堅的“關鍵少數”,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些課程都是俺需要的”
培訓,老武倒參加過不少,“市里縣里每年都舉行好多培訓班,管吃管住,管接管送,每天還發50塊錢,但我就是不愿意去。” 為啥?老武舉了個例子,村民都是養牛的,上面非得讓他們參加養羊的培訓班;地里種的是莊稼,上面非得讓參加果樹種植培訓班。“這又浪費國家錢財,又浪費我們時間,何苦呢?”談起過去的培訓班,老武一肚子苦水。
當收到“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培訓的通知后,老武一開始并沒打算來,但在學院的宣傳手冊上看到一張“培訓菜單”,老武眼前一亮,“上面有‘美麗鄉村建設政策解讀的課程,正好馬辛莊村現在正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不妨去聽一聽。”
學院地址在濮陽市西辛莊村里,該村在村支書李連成的帶領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寬闊的街道,現代化的學校和醫院,漂亮的小洋樓,如同城市一般。
讓老武沒想到的是,李連成竟然走進課堂給學員上了一節“與連城面對面——李連成吃虧奉獻精神與優秀村支書精準扶貧經驗介紹”的課。村支書怎么當、精準扶貧怎么干,李連成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
三天培訓,老武的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這些課簡直是為我們量身定制的,都是我們村支書需要的。”老武覺得這次來對了。
濮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漢征說:“我們通過調查研究,認真分析貧困村村情,針對駐村第一書記、貧困村書記、村主任、村會計、大學生村官、鄉鎮干部以及就業扶貧點的企業負責人等不同群體量身定制培訓套餐,開展專題培訓。對不同的致貧原因,量身定制培訓內容,安排培訓菜單。”劉漢征介紹,因培訓時間短,所以要有的放矢,著重對村書記在思想、行動、業務和能力素質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扶貧要精準,培訓也要精準。“致貧原因有多種,我們在課程安排上針對貧困村不同致貧原因開設不同的課程,做一個‘菜單,讓這些村書記按需點‘菜。” 濮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高朝亮告訴記者,目前學院根據致貧原因,做了四個培訓“菜單”:
“菜單一”——針對因“弱”致貧。學院加強黨性教育,突出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黨建促扶貧方面的內容,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菜單二”——針對因“亂”致貧。學院突出新型鄉村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
“菜單三”——針對因“缺”致貧。缺方法、缺技術、缺資金、缺項目是一些村致貧的重要原因。對此,學院突出產業發展和業務能力方面的培訓,邀請扶貧部門、科技部門、金融部門、發改部門的相關領導干部或研究人員到學院來為學員發布信息、指導技術。
“菜單四”——針對因“愚”致貧。學院注重精神文化、鄉賢文化、民風培育等方面的培訓。開設黨性教育、美麗鄉村建設、傳統美德、革命歷史傳統等方面的課程,組織學員到先進村、發達村體驗、感受、學習,以促其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增長見識、增強勇氣。
三天的培訓雖令老武覺得很短,但收獲滿滿。就拿基層黨建來說,過去他也知道黨建的作用很大,但每到開會自己都不知道說什么。此外,“美麗鄉村建設政策解讀”一課理清了老武的頭緒,馬辛莊村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但要想讓臟亂差的馬辛莊村美麗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課上我看到西安袁家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來發展‘關中印象鄉村旅游,十分火爆,給我觸動很大。”說干就干,培訓一結束,老武就組織村民到袁家村實地考察、對接洽談,現在已經和袁家村達成了協議,將袁家村的發展模式復制到馬辛莊村。
“這樣教學俺學得進去”
老武最怕上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椅子上長著釘子”。學院院長王連勝也深有體會,第一期培訓班學院按照傳統的培訓形式上課,“學員們一會出來接杯水,一會出來抽支煙、聊會天,效果很差。”王連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才能讓這些村書記愿意聽、愿意學呢?” 王連勝犯了難。
高朝亮和王連勝與學員座談了好幾次,終于找到了原因,“不怪學員不愿意聽,是我們授課形式不夠接地氣。”隨后,學院對授課方式進行了反思和創新,讓這些接地氣的干部聽上“接地氣”的課。
案例式教學突出互動交流。學院打造“U型島教學”模式,即學員以“U”字形小組為單位圍坐輪流發言,變講授為討論,變學員為教員,變一人講為多人講,變大課堂為小課堂,變局部互動為全員互動。
訪談教學突出共鳴共振。學院將訪談、小組討論、互動交流、現場對話等形式結合起來,設計了以村支書成長為主題的“與連成面對面”。由李連成和廣大學員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并邀請電視臺專業主持人進行現場主持,以講述和自由問答為主要形式,深入了解吃虧奉獻精神的實踐意義。
研究式教學突出問題導向。圍繞服務精準脫貧,學院研發了“四題”融合研究式教學法,就是“把學員帶來的問題轉化為培訓專題,依據培訓專題確定研究課題,用學員的話題支撐研究課題”,不斷提高村支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授教學突出精準生動。學院改變“一盤菜待盡天下客”的做法,根據培訓方需求量身定制培訓“套餐”,改變過去傳統培訓理論多事實少、政策多方法少、要求多措施少等不接地氣的做法,變粗放為精準。

現場教學突出實踐管用。學院深入挖掘濮陽區域性、時代性、獨特性的農村改革發展創新資源,依托濮陽扎實的扶貧工作形成了“濮渠路特色黨性教育精品線、濮范臺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帶、濮清南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示范線”三條精品培訓專線,打造76個現場教學點。學員現場參觀后,再坐下來開展一次現場授課,讓親歷者講經歷、實踐者講經驗、研究者講理論。
全員互動,老武坐得住了;訪談教學,老武不瞌睡了;解決問題,老武能辦實事了;精準教學,老武聽得進了;現場教學,老武長見識了。“這樣的培訓班,俺喜歡。”老武告訴記者,課上聽得不過癮,下課后還堵著老師,“俺上學的時候都沒這么用心過。”
“這些老師俺喜歡”
“教授專家一大堆,胡侃瞎吹滿天飛。”再厲害的專家教授,老武都不感冒,“俺就是一個小村支書,來培訓就想聽些在村里工作用得著的東西。”老武參加培訓的目的很明確。
“我們根據課程安排來選擇老師,而不是根據老師授課專業安排課程。”劉漢征介紹,學院不設專職教師,而是擇優選聘省內外有關專家教授和優秀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任兼職教師,建成了105名的兼職師資庫,形成了有梯度的三支教師隊伍。既有在農村一線有辦法、接地氣的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和村支書,又有接天線、大視野的專家學者;既有基層的“土專家”,又有政府部門的領導干部。
拿精準扶貧課程的授課老師來說,鄭州市扶貧辦主任李文嶺解讀中央和省委扶貧開發工作重要精神;濮陽市扶貧辦主任李金明講授“精準扶貧的方法與路徑”;濮陽市市場發展中心主任閆潔磊講授“休閑農業的發展”;濮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高朝亮講授“智慧扶貧、精準扶貧與基層黨建”;河南省委黨校教授郭獻功講授“如何當好農村黨支部書記”……
有政策,有經驗;有理論,有實踐。如此一來,幾位老師傳授給了老武他們一套精準扶貧的“組合拳”。三天下來,老武懂了政策,學了經驗,會了技能,還有了點子。對于這樣的教學安排,老武十分滿意。
這還不夠,“雖然在培訓期間學員能夠學有所成,但是不是能學以致用還得兩說。”王連勝告訴記者,培訓結束后,學員還會對學員以及所在村的情況登記造冊,分門別類建檔立卡。依托學院師資庫和濮陽市由1000名專家人才組建的農業科技、醫療衛生、就業創業三類服務團,與學員建立長期指導幫扶關系。
培訓班結束了,培訓并沒有結束。學院的幫扶團隊不但與學員長期保持聯系,而且還深入到學員的工作一線,進行現場指導,由課堂擴展到實踐。同時建立回訪制度,定期組織學員回到學院召開座談會,了解學員思想、工作等情況,跟蹤學員的培訓效果。
“學院和老師們太負責任了,就拿我們村建設美麗鄉村來說,不知道怎么跑項目資金,是李金明主任手把手教我的。”老武說現在去縣里跑資金項目路數清了,底氣足了,“學院領導還經常打電話詢問我們有啥困難。”
酒好不怕巷子深。憑借學員的口碑相傳,學院的名氣越來越大,全國各地紛紛慕名而來,“目前,村支書學院已累計舉辦110期培訓班,培訓學員8000多人,其中,舉辦精準扶貧班63期,培訓貧困村黨員干部5400人。”王連勝介紹,培訓范圍目前已擴散到江西、海南、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廣東、陜西、河南、新疆、寧夏11個省90多個縣。
這兩天,馬辛莊村舉辦的桃花節讓村里的街道車水馬龍。老武認為,馬辛莊的華麗轉身,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學院的培訓,“感謝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讓我開拓了思路,有了帶領村民致富的招數。這是俺們村支書的‘黃埔軍校。”說完,老武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