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洪祥

【摘要】 目的 探討在頭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中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應用價值。方法 60例擬行頭頸部CTA檢查的患者作為受試對象, 利用隨機綜合序貫法將其分為低劑量組和常規劑量組, 每組30例。低劑量組給予低劑量CT掃描技術, 常規劑量組常規劑量CT掃描技術進行檢查。對比兩組圖像掃描質量以及輻射劑量。結果 兩組圖像掃描質量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低劑量組優良率與常規劑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組CT 劑量指數值 (CTDlvol)、劑量長度乘積值 (DLP)和有效劑量(ED)分別為(4.3±1.1)mGy、(215.3±13.8)mGy·cm、(0.6±0.1)mSv;常規劑量組分別為(12.7±1.4)mGy、(593.7±13.2)mGy·cm、(1.9±0.3)mSv,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頭頸部CTA檢查中采用低劑量CT掃描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減少輻射劑量, 還可以保證圖像掃描質量。
【關鍵詞】 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頭頸部血管造影;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value by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head and neck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in CTA examination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comprehensive sequential method into low dos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low dose group received low-dose CT scanning technique, and the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dose CT scanning technique for examina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image scanning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mage scanning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of good rat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low dose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P>0.05). The low dose group had CT dose level (CTDlvol), dose-length product (DLP) and effective dose (ED) respectively as (4.3±1.1) mGy,
(215.3±13.8) mGy83 and (0.6±0.1) mSv,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12.7±1.4) mGy, (593.7±13.2) mGy27c and (1.9±0.3) mSv in the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low-dose CT scanning technique in head and neck CT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adiation dosage, as well as guarantee image scanning quality.
【Key words】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Head and neck angiography; Application value
近年來研究顯示[1], 在頭頸部CTA成像患者中可由于掃描劑量過大導致患者罹患癌癥的風險增加, 給其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是否能夠通過降低輻射劑量但同時又要保證頭頸部CTA掃描的圖像質量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鑒于此, 本研究重點探討CTA技術在頭頸部CTA掃描中的應用價值, 并將其與采用常規劑量掃描的患者進行對比, 詳細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需要實施頭頸部CTA掃描的患者中選取60例開展臨床對照研究, 納入者均需要實施頭頸部CTA掃描檢查, 均符合檢查適應證, 均在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簽署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系統性疾病者;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者;存在低劑量或者常規劑量CT掃描技術頭頸部CTA掃描禁忌證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或者溝通障礙者;拒絕配合臨床研究者。采用隨機綜合序貫法將所有入選的患者分為低劑量組和常規劑量組, 每組30例。低劑量組男16例、女14例, 年齡36~75歲, 平均年齡(52.6±7.5)歲;常規劑量組男15例、女15例, 年齡32~78歲, 平均年齡(51.9±7.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本研究中所用檢查儀器均為64排螺旋CT, 購自飛利浦公司。在開始檢測前首先需要將受檢者義齒、金屬物、佩戴的飾品等物件取掉, 輔助取仰臥位, 然后囑咐受檢者盡量保持平靜呼吸狀態。對頸動脈起始端至顱頂下大約1 cm的位置均為掃描范圍。平掃結束后對主動脈弓降部感興趣區域進行勾畫, 觸發閾值和觸發后掃描延長時間分別為120 U和4.5 s, 掃描參數設置:層厚、重建層厚、旋轉速度、管電流、掃描矩陣、窗寬和窗位等分別為0.75 mm、4 mm、0.6 s/圈、
250 mA、512×512、600 HU和180 HU;低劑量組和常規劑量組的對比級用量分別為50 ml和80 ml, 管電壓分別為80 kV和125 kV。兩組受檢者所用的對比劑均為碘海醇, 注射速率均為4.5 ml/s。將掃描所得的數據傳入系統工作站后均分別采用容積再現(V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圖像后處理方法進行重建以借此對患者顱內血管分布及結構情況進行評估。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其中圖像質量分為優、良、可、差[2], 將經過VR和MIP后處理技術得到完整、清晰且不影響臨床診斷的圖像記為優;將經過VR和MIP后處理技術得到稍模糊但是不影響臨床診斷的圖像記為良;將經過VR和MIP后處理技術得到模糊且影響臨床診斷的圖像記為可;將未達上述標準者記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輻射劑量包括CT 劑量指數值 (CTDlvol)、劑量長度乘積值 (DLP)和有效劑量(ED)。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圖像質量分布及優良率低劑量組優17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 優良率為90.0%;常規劑量組優18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 優良率為93.33%。兩組圖像質量分布及優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U=0.291, P>0.05, χ2=0.218, P>0.05)。
2. 2 輻射劑量 低劑量組CTDlvol、DLP和ED分別為(4.3±1.1)mGy、(215.3±13.8)mGy·cm、(0.6±0.1)mSv;常規劑量組分別為(12.7±1.4)mGy、(593.7±13.2)mGy·cm、(1.9±0.3)mSv,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再加上影像學檢查設備的不斷更新, 計算機斷層掃描設備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均得到顯著的改善, 在臨床中的應用也逐漸發揮出更大的價值。頭頸部CTA在臨床中的應用可以對血管分布及走向準確、清晰顯示, 并且具有掃描時間短、微創性高、圖像后處理作用強大等, 尤其是在血管結構方面能夠起到的檢測作用, 因此在頭頸部血管性疾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眾所周知, 在頭頸部CTA掃描中所用對比劑劑量越大, 患者受到的輻射性損傷也越嚴重。因此應當在保證掃描圖像質量的同時盡量降低受檢者對比劑注射劑量才能減少受檢者的輻射劑量。
低劑量CT掃描技術即在頭頸部CTA掃描檢查過程中將碘海醇對比劑的注射劑量降低, 從而減少受檢者在受到的輻射劑量, 進而能夠顯著減輕其受到的放射性損傷, 顯著降低罹患癌癥的風險。既往研究表明[3], 在頭頸部CTA檢查患者中將碘海醇對比劑注射劑量降低可以顯著減少CTDlvol、DLP和ED的水平, 證實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檢查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此外, 在低劑量CT掃描技術開展頭頸部CTA掃描檢查中盡管劑量降低, 但是圖像主觀質量并沒有產生明顯的變化, 在頭頸部血管性疾病診斷中仍然存在較高的應用價值[4-9]。本研究中低劑量組圖像質量與常規劑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在頭頸部CTA檢查中應用低劑量CT技術并不會顯著改變圖像質量[10-12]。此外, 低劑量組患者CTDlvol、DLP和ED水平均較常規劑量組顯著降低, 證實低劑量CT技術在頭頸部CTA掃描患者中應用能夠顯著減少輻射劑量。本研究結論與上述相關研究一致[13-16], 肯定了該技術在頭頸部CTA掃描受檢者中的應用價值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 在頭頸部CTA掃描中推薦應用低劑量CT技術, 不僅能夠保證圖像質量, 還可以有效減少輻射劑量, 避免患者受到過高的輻射劑量從而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飛飛, 金彪, 鄒明, 等. 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3, 24(11):761-764.
[2] 梁志梅. 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價值評價// 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第二次高峰論壇, 2015:18.
[3] 李偉欽, 朱光源, 朱少文. 64排VCT低電壓掃描技術在頭頸聯合CTA檢查中的意義.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4(9):116-118.
[4] 徐志賓, 陳任政, 黃祖和, 等. 低劑量掃描序列模式在頭頸部CTA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34):
5185-5186.
[5] 李建剛, 秦紅強, 秦偉, 等. 低濃度對比劑及低劑量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臨床應用.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6(4):
291.
[6] 蔡武, 龔建平, 錢銘輝, 等. 低劑量CT掃描在64層螺旋CT頭頸部數字減影CTA中的可行性研究.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4, 33(7):1078-1083.
[7] 王帥, 石磊, 鄭敏文, 等. 雙低劑量對比劑和最佳單能譜成像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醫療設備, 2016, 31(7):9-11.
[8] 王亞利. 低劑量對比劑聯合生理鹽水在64層螺旋CT頭頸部CTA的應用價值. 醫藥前沿, 2016, 6(6):228-229.
[9] 黃瑞雪, 黃育鑫, 曾偉勝, 等. 64排螺旋CT低濃度造影劑掃描技術頭頸部CTA應用的效果探究.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5, 24(3):454-457.
[10] 朱少文, 朱光源, 張錦蘭. 64排CTA低劑量掃描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5):18-19.
[11] 馬建中, 原杰, 唐笑先. 頭頸部低劑量CTA掃描的參數優化. 健康導報:醫學版, 2015(12):238.
[12] 余潔, 張翱, 文兵, 等. 低劑量掃描與低濃度對比劑聯合迭代重建CTA在頸部血管模型中的應用.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6, 32(8):1272-1276.
[13] 劉玉濤, 陳海東, 黃楚昌, 等. 16層螺旋CT頸部CTA低劑量減影技術的應用. 中國醫師雜志, 2008, 10(8):1113-1115.
[14] 趙坤. 64排螺旋CT頭頸CTA成像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 山東大學, 2012.
[15] 王學廷, 馮麗, 潘為領, 等. 三低技術聯合生理鹽水技術在頭頸部CTA的應用價值. 中國輻射衛生, 2015, 24(5):574-576.
[16] 王剛, 施欣園, 鐘輝. 雙低劑量128層CT在頭頸CTA的應用價值.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1):211-212.
[收稿日期: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