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興+張楚
摘 要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58條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制度,然而關于社區矯正的實施方法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加以規定。目前僅有的指導規范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并且條文數目僅有40條,難以契合當今社會變化后的矯正實施。故而社區矯正實施過程中則可能存有較大的盲區,使得在實施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本文通過將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代表性國家的社區矯正實施情況加以概述,與我國相比較,尋求更符合社區基礎的矯正方案。
關鍵詞 社區矯正 比較 制度
作者簡介:王廷興、張楚,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04
一、我國社區矯正方法
(一)機構定位問題
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的執法機構主要是司法局、各社區等基層的社區矯正機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規定,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包括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被暫予和被剝奪政治權利監外執行并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性刑罰應用于司法實務中,體現了社區矯正機構的司法性。此外,司法局又是隸屬于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門,受政府監管,經費由政府報銷,具有行政性。與之相反,社區矯正機構的基層執行人員卻缺乏相應權力。在執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社區矯正人員區別于警察,不具有逮捕權;也不是行政執法人員,不具有行政處罰權。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的工作的難點之一也正在此處:無權懲罰也就無威懾力,工作難度自然加大。
(二)工作人員待遇及素質問題
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與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的相差無幾,但待遇卻相差甚遠。由于司法局的經費由各地區政府財政撥款,數目差異較大,某些地區財政相對充裕,提供給矯正工作人員的待遇則比照政府機構的公務員。但許多偏遠地區的社區矯正機構由于工作量大而待遇不高,從而導致招收難度加大。甚者,使得工作上專業與業余共存。部分工作者與協助人員在法律知識、專業技能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與在社區矯正人員配置方面確立了嚴格的準入標準的美國,以及志愿者必須經歷4次培訓,且必須擁有良好的社會聲望和安定生活的日本相比,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隊伍不夠專業化。從而在社區矯正工作過程中不能精準對癥下策,使得社區矯正工作不能達到所期效果。
(三)監管方式問題
現行法律并沒有對社區矯正機構明確的執法權限規定,因此監管的方式也成了一大難題。日前,四川某縣司法局采用手機定位和電視機機頂盒相結合的監管方式。即電視機機頂盒上配有特殊攝像頭,在監控中心即可看到被矯正人員對象的一舉一動,聽到矯正對象的聲音,而機頂盒同樣也有接收電視頻道的功能,矯正對象在家中也可以收看電視頻道,一物兩用,且機頂盒隱蔽性更強,與“電子手銬”相比,矯正對象不會有懼怕他人得知的逆反心理。相反,機頂盒只能用于室內監督,無法保障外出行動。
二、普通法系國家社區矯正方法
(一)英國
“英國是近代世界監獄改良運動和刑罰執行社會化的發源地” ,在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上對后現代立法具有推動作用和指導意義。在英國稱為“社區矯正刑”,它是隸屬于英國三大刑種中社區服務刑罰中的一種,但也不僅僅是一種簡單、單一的刑罰,它由社區恢復令、社區懲罰令、宵禁令等多種措施構成,不同的犯罪程度適用不同方式的社區令。
英國社區矯正工作由國家緩刑局與地方緩刑服務局進行,并納入了地方假釋委員會作為監督機構,此外,對于未成年犯的社區矯正則配備有全國未成年人司法委員會。區別于中國,英國緩刑局可在判決前進入到司法程序中,負責調查罪犯的危害性、主觀意識、家庭狀況等與采取何種刑罰以及執行刑罰后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考究,從而向法官提出意見,進而適用社區矯正刑。社區矯正刑是英國刑罰適用最廣泛的刑種,對罪犯的矯正程度也是最為樂觀的一種。
(二)美國
美國在司法上的獨立促進了其制度的完善,在刑罰上也有其獨特的一面,美國的社區矯正形式多種多樣,相比于其他國家,其社區矯正制度也是非常完善和發達的,因此美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對世界其他各國具有指導和借鑒的作用。除了傳統的執行方法外,還不斷地納入新的方式,如復合刑罰、家庭拘禁、間歇監禁、社區服役等。
與各國相似,在適用上,美國社區矯正亦是對一些量刑較輕的罪犯處以一種非監禁性刑罰,通過教育的方式導引被矯正人員回歸社會。而在制度與實施上,因美國的聯邦體制造就了各州出臺了其各自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從而有針對性地推進非監禁性的進步。各州根據其具體情況對罪犯進行刑罰處置,彈性較大。
三、大陸法系國家社區矯正方法
(一)法國
法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自拿破侖時期后,法國的各項法律制度便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由于各國文化傳統的不同,對非監禁性刑罰的命名不盡相同,在我國單純以社區矯正命之,而在法國則有公益勞動、公民資格實習、緩刑的考驗制度和其他刑罰考驗制度等不同方式組成,之于未成年人,則還有教育收容和白日勞動、十項教育處罰以及封閉式教育中心的收容。
在其《刑法典》與《刑事訴訟法典》中,有十數條條文對其適用與實施進行了明晰的闡釋,從而使得各部門在采取措施時能嚴密的銜接、沒有條文空白與理解障礙,阻礙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由于其嚴謹的制度,對其國內犯罪率的控制也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
(二)德國
“1961年12月,德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刑罰執行條例》,其宗旨是:‘自由刑的執行應為保護公民,幫助犯罪人認識自己所犯的罪行以及重新回歸社會服務。行刑應當喚醒犯罪人今后過一種守法和正常的生活的意識,并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
在這條宗旨的指導下,德國在其《刑法典》中規定了幾種不同的社區矯正措施,而在其中較為顯著的便是保安處分幫助,根據德國《刑法典》第68條之規定,因行為人所犯之罪在列明為行為監督的罪名中,且處罰期限在6個月以上,有繼續犯罪的趨勢的則應實施保安處分。其他普遍適用的社區矯正措施則還有余刑緩刑以及赦免緩刑。
四、我國社區矯正的完善
在司法制度上,上述四國對社區矯正采取了不同但卻有共通性的方法,即從立法層面加以確認,進而在實施機構、矯正人員及矯正措施等多方面縱向展開,為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奠定強硬的基礎,以便順利進行。德、法兩國在《刑法典》中以大量篇幅規定了社區矯正制度,美國則通過各州州立法對社區矯正加以確定。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與法律體系決定了社區矯正制度不能完全等同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但良法的社會指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與1900年《德國民法典》頒布以后便具有先驅性意義,影響著無數國家后來的立法。故而在社區矯正方面,我國亦可借鑒前述四國的立法經驗與司法實踐,從而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
(一)編纂一部完整、詳盡的《社區矯正法》
我國《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在性質上不屬于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也不屬于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更非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因而,嚴格意義上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從而在實施上也得不到保障。此外,《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僅有的40條條文并未詳盡的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職責、工作銜接等進行規定。而隨著國家治安的日趨穩定,重刑犯罪數越來越少,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被暫予和被剝奪政治權利監外執行并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數量會趨增,自然采取社區矯正的罪犯也會遞增,因而,具有指導作用的《社區矯正法》亟待制定出臺。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亦可根據地區差異,以《社區矯正法》為基本法,在不違背該法的條件下,制定適用于該地區的社區矯正法規。
(二)完善社區矯正機構轉型與明確工作人員定位
我國社區矯正實施以司法局為主,社區矯正機構為輔。司法局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其公權力早已深入人心,在工作實施上尤為方便。相反,作為在矯正過程中扮演更為重要角色的社區矯正機構在實踐中則更容易被忽視,由于工作人員不具有公務職位,其矯正作用被極大的削弱,從而導致社區矯正的矯正效果日漸式微。
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司法局與社區矯正機構的主次關系進行轉化,以參與更多的社區矯正機構為主,司法局進而鞏固加強其效力。我國社區矯正旨在將罪犯投入社會進行教育從而回歸社會,自然更多的職責在社區矯正機構上,在矯正過程中亦與被矯正人員接觸更多,因此有更多的機會發揮教育引導的職能,而司法局則更多的進行備案。一方面有利于達到矯正效果,另一方面有益于銜接,促進矯正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應將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納入公職人員列,使其職位與薪酬待遇等同于公安警察,并對其進行嚴格訓練,定期考核。
此外,對于基層工作人員,可以有選擇性地下放與其工作相適應的行政權力,給予一定的權力,有利于其更好地開展矯正工作。如不配備相應的保障權力,不僅難以達到矯正效果,還有可能放任矯正人員重新犯罪。因此在社區矯正人員不服從管教時,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有權對其提請收監。
(三)矯正方式的多樣化與監督的靈活化
無論是普通法系的英國和美國,還是大陸法系的法國與德國,在社區矯正制度上,四個國家都不是單一的措施,而是根據量刑的輕重采用多元化的社區矯正刑。目前,我國僅有一個籠統的社區矯正制度,而未對其進行細化。此種情形將難以維持日后遞增且刑罰相異的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矯正。因而可根據我國國情,借鑒上述四個國家在多樣化中的措施,根據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被暫予和被剝奪政治權利監外執行的不同,而采取有梯度的社區矯正刑,以契合我國罪刑相適應的處罰原則。
“手環”、“電子手銬”等監控手段無疑侵害了社區矯正人員的權利,社區矯正較之于監禁刑,其特殊性便在于不過度局限罪犯的行動范圍,但又不放縱其無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出走,不在規定日期參與矯正活動。因此將其活動范圍固定在一定區域并進行監控則應運而生,以避免侵犯矯正人員的權利,四川某縣所采手機定位與機頂盒視頻監控相結合的辦法巧妙的進行了規避并能達到監督效果。此外,不定期報告亦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監督方式,矯正人員在接到社區矯正機構通知后,在指定時間內抵達指定區域進行矯正匯報。幾種監督方式結合,在保障社區矯正人員人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靈活監督。
五、結語
刑罰人權化經過幾個世紀的完善和發展,使得社區矯正成為非監禁刑的主要執行方式,并被廣泛使用于國外的刑事司法實踐。在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從2003年在上海、北京兩地開始社區矯正試點,到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將“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寫入刑法典,我國的社區矯正的工作開展也已有十余個年頭,此制度實施的時間較短,我國在制度設計、人員培訓等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還是可以看到許多社區矯正部門在探索、創造和完善此制度作出的種種努力。希望在社區矯正理論的不斷完善與實踐工作的發展之下,能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恢復性司法之路。
注釋:
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英國社區矯正制度.中國司法.2004(11).
司法部赴德國社區矯正培訓團.德國社區矯正概覽.中國司法.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