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超+鄺德豪+周偉光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哮喘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與外周血相關細胞炎癥因子水平相關性。方法 選擇40例哮喘發作期患者作為哮喘發作組, 同期40例哮喘緩解期患者作為哮喘緩解組、40例正常者作為正常對照組。比較三組紅細胞 C3b受體活性率(RBC-C3bRR)、白細胞介素-5(IL-5)和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結果 哮喘發作組患者RBC-C3bRR與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對照組, IL-5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57、9.376、2.358, P<0.05)。哮喘緩解組患者IL-10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13, P>0.05);哮喘緩解組患者RBC-C3bRR低于正常對照組, IL-5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71、2.890, P<0.05)。哮喘發作組患者IL-5水平與哮喘緩解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24, P>0.05);哮喘發作組患者RBC-C3bRR與IL-10水平均低于哮喘緩解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90、8.912, P<0.05)。結論 紅細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相關細胞炎癥因子水平與哮喘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于病情的動態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哮喘;紅細胞;免疫功能;炎癥因子;相關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34
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簡稱, 屬于一種慢性非特異性氣道炎癥伴隨氣道反應性增高, 導致氣促、喘息、咳嗽、胸悶等癥狀反復發作[1]。近年來, 諸多的研究表明呼吸道炎癥的發生于紅細胞免疫、外周血細胞因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2]。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間收治40例哮喘發作期患者(哮喘發作組)、同期40例哮喘緩解患者(哮喘緩解組)及40例正常對照者(正常對照組)。哮喘患者均符合《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3]中相關標準, 哮喘緩解者則為病情緩解2周以上者, 排除其他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史、惡性腫瘤、嚴重器質性疾病等,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經本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
1. 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皆于清晨空腹采集4 ml靜脈血, 離心取血清, 保存于-20℃中,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免法檢測IL-5和IL-10水平;采集10 μl末梢血, 置于2 ml生理鹽水中, 采用酵母菌多糖花環法測定RBC-C3bRR。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RBC-C3bRR、IL-5和IL-10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哮喘發作組與正常對照組各指標比較 哮喘發作組患者RBC-C3bRR與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對照組, IL-5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57、9.376、2.358, P<0.05)。見表1。
2. 2 哮喘緩解組與正常對照組各指標比較 哮喘緩解組患者IL-10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13, P>0.05);哮喘緩解組患者RBC-C3bRR低于正常對照組, IL-5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71、2.890, P<0.05)。見表2。
2. 3 哮喘發作組與哮喘緩解組各指標比較 哮喘發作組患者IL-5水平與哮喘緩解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24, P>0.05);哮喘發作組患者RBC-C3bRR與IL-10水平均低于哮喘緩解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90、8.912, P<0.05)。見表3。
3 討論
病原體或致敏源激活機體免疫系統, 導致免疫復合體與紅細胞C3b受體大量結合, 還可直接破壞RBC-C3bR結構, 致使RBC-C3bRR明顯降低[4]。本組研究結果提示, RBC-C3bRR在哮喘發作期時顯著降低, 當病情緩解后有所回升, 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表明哮喘患者的病情與紅細胞免疫功能密切相關。IL-10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及免疫調控作用, 可促發揮拮抗IL-1的作用[5-9]。IL-5是由活化的Th2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 可以通過激活浸潤氣道的嗜酸性粒細胞(EOS), 使其釋放相關的顆粒蛋白, 導致氣道高反應性的發生, 還可激活其他炎性細胞釋放出炎性介質。本組研究結果提示, IL-10、IL-5水平與哮喘的發生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 檢測RBC-C3bRR、IL-5及IL-10水平等相關指標對于病情的動態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蘇楠, 林江濤, 劉國梁, 等. 我國8省市支氣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 中華內科雜志, 2014, 53(8):601-606.
[2] 王彥, 林科雄, 黃英, 等. 現實中哮喘治療現狀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國際呼吸雜志, 2013, 33(13):970-973.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3, 36(5):331-336.
[4] 張艷麗, 王秀芳, 雷瑞瑞, 等. 哮喘、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外周血MDSCs、IL-10和IL-12水平及意義.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34(4):503-507, 550.
[5] 楊璐瑜. 哮喘患者血清IL-6, TNF-α, IL-10表達變化與氣道炎癥的關系探討. 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8(8):1389-1391.
[6] 李慶, 馬云寶, 何啟志. 支氣管哮喘患者紅細胞免疫指標及外周血相關細胞因子水平的觀察. 放射免疫學雜志, 2001, 14(3):190-191.
[7] 黃偉強, 李惠, 袁梅, 等. 支氣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Th1、Th2及其相關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意義. 山東醫藥, 2015(20):40-41.
[8] 袁凱, 凌杰. 支氣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炎癥細胞因子的變化及意義.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1, 11(11):1277-1278.
[9] 郭敏. 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前后外周血Th1/Th2相關細胞因子的臨床分析. 放射免疫學雜志, 2013, 26(6):810-812.
[收稿日期: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