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平
[摘 要]新課改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對學生才能的培養,還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文章探索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價值觀教育 探索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7
高中生處在道德成長和急速社會化的關鍵階段,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和完善的時期。此時也是一個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的時期。因此,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課堂氛圍難以激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要想提升高中歷史課的價值觀教育效果,首先是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但在現實中有大部分的學生認為高中歷史課堂氛圍不理想,難以激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這與高中歷史教學培育學生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有距離。
2.教學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
有些高中歷史教師采用滿堂灌方式,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只是講一些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任何幫助,他們很難欣賞這樣的歷史課,更不要奢望他們將歷史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對學生價值觀教育不利。
3.教學評價標準單一化
價值觀教育的評價難點之一就是評價標準的制定。我們對歷史價值的評價往往陷入絕對化的誤區,比如對歷史人物形象的評價,要么是完美的英雄,要么是不值得一提的敗類,而沒有從客觀、整體上把握。像李鴻章等人,在學生心目中都是“奸臣”,而忽略了他們作為中國最早開始探索近代化發展之路的人物的功績。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以“情”感人
創設恰當合理的教學情境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前提。價值觀情感是在價值觀認知過程中發生的內心的體驗。一段音樂、一幅圖片運用得好,都有可能使學生產生豐富強烈的情感。例如,播放《開國大典》的電影片段,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令中華兒女為之自豪的激動場面,學生看后深感自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恰當合理的情境去感染學生,引發學生對正確的價值觀產生認同感,從而對其價值觀施加積極影響。
2.開展實踐性教學,以“真”育人
開展實踐性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方式。在講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時,可以讓學生利用休息日制造竹木簡,并在上面刻一首小詩,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造紙術的發明使文字的記載與傳承更加方便,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強其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歷史古跡、講述歷史故事,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更貼近生活,也為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提供豐富的營養。
3.開展辯論活動,以“理”服人
真理不辯不明,通過討論、辯論,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講完秦朝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滅亡后,針對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問題,筆者設計了一個辯論主題即“孟姜女狀告秦始皇”,學生分成正、反方,雙方通過辯論來評判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掌握評價人物的正確方法。這種評價的過程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同時也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4.開展合作學習,以“和”養人
現代社會特別強調團隊精神,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品質。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對于加強學生的社會化、合作能力,正確看待合作關系,非常有效。比如,在講紅軍長征這個內容時,筆者采用了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派他們擔任記者、紅軍戰士等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小組成員都齊心合力,為完成任務獻計獻策,以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對團結合作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
歷史科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筆者通過深入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研究了高中歷史課程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同時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塑造高中生價值觀的思考。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還需不斷學習,不斷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趙亞夫. 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J]. 課程·教材·教法,2013(2).
[2]樂彎. 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中心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探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