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全

[摘 要]文章以分析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為例,從設置有層次的問題即建構理解、運用多種史料即促進理解、設置階段性的小結即升華理解這三個方面闡述了高中歷史課堂深化學生歷史理解的教學策略,認為歷史理解不僅是理解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而且是學會歷史學習方法、形成歷史思維的過程。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理解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82
一、歷史理解淺論
“新歷史科”理論認為歷史理解不僅僅是對字面含義的領會與解釋,還指能夠運用學科能力來認識或解釋歷史事物最終如實地理解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他人和自我。 葉小兵教授認為:“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主要是對已感知的歷史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演繹等思維的操作,形成和掌握歷史概念,認識歷史規律。”蔡權老師認為要在記憶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歷史現象、歷史規律和考察歷史理論方法的理性認識,并能掌握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比較關系,從而能運用理解的知識觀點分析解決歷史實際問題。其主要表現行為是解釋、轉換和推論。綜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歷史理解是指學習者根據掌握的知識,對歷史知識的本質及其歷史間的相互關系有清晰的認識,并能形成自身的理解以解決實際歷史問題的過程。
新一輪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對深化學生歷史理解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一般經歷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四個階段,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歷史理解是歷史學科素養的體現,是新時期歷史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培養的內容。歷史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歷史概念、歷史知識的講授,還要以此為依托讓學生能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理解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學會思考歷史的方法并將其靈活應用于實際的歷史學習中。
二、深化歷史理解的教學策略
1.設置有層次的問題即建構理解
正如《真理與方法》所說:“理解一個問題,就是對這個問題提出問題。理解一個意見,就是把它理解為對某個問題的回答。”要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就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知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以《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為例,為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筆者設置了如下問題:
(1)鴉片戰爭的交戰雙方是哪兩個國家?
(2)19世紀上半葉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從英國倫敦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 最快需要3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戰爭?
(3)鴉片戰爭爆發前交戰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有何不同?
第(1)問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有關知識。第(2)問旨在激發學生再認識這段歷史的興趣,筆者用動態的曲線把當時的英國和中國連起來,在問題中強調當時遠航交通工具“帆船”最快運行時間“3個月”來突出雙方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小,繼而又明確發生了戰爭,利用這種認識的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第(3)問注重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歷史教材來認識歷史知識。筆者引導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角度思考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情況,加深對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的認識。在經過閱讀和思考后,學生基本能完成以下表格: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課本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內容的填寫后,教師還應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4)鴉片戰爭之前英國有沒有通過其他方式(除戰爭外)與中國溝通?其目的是什么?
(5)封建君主專制下的中國對英國是如何認識的?
第(4)、第(5)問是在學生對鴉片戰爭前夕中英雙方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問題,要求學生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思考對方,認識對方。
2.運用多種史料即促進理解
歷史的“過去性”意味著客觀歷史不能重現,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可信的史料來演繹歷史、分析歷史和解釋歷史,進而認識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提供多樣化的史料,營造歷史情境,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趙亞夫教授認為“史料是歷史理解的基礎”,歷史課堂中教師恰當運用史料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五個方面的理解,筆者展示了中英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比如《英國的下院》與《清朝的軍機處》,《陳鏗〈遠航之夢〉——廣州十三行》與《英國的輝煌——日不落帝國》等。
對于第(4)、第(5)問,筆者提供了以下材料(因篇幅受限,有所刪減):
材料一 第一,請中國允許英國商船在珠山、寧波、天津等處登岸,經營商業。第二,請中國按照從前俄國商人在中國通商之例,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一洋行,買賣貨物。——[英]馬嘎爾尼.1793 乾隆英使覲見記[M].劉半農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147-148.
材料二 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盹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東華全錄[M].英使馬嘎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587.
筆者引用這兩則材料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中英初期交往的目的與雙方的態度。材料一是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訪華期間表達的中英交往的訴求,國書多處提到“通商”,如“允許英國商船登岸”“經營商業”“設立洋行”等皆表明英國想與清政府開展正常的商業貿易,而且此前和此后英國政府也進行了嘗試,比如1787年凱斯卡特使團訪華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表明英國政府于鴉片戰爭之前在中國開展正常商業貿易的企圖,以及想與清政府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的愿景,英國政府開始并沒有直接采用武力的方式。在正常貿易中,英國并沒有從中獲利,反而受到損失。為了挽回這種損失,英國開始開展非正常的商業貿易即鴉片販賣。大量鴉片傳入中國,威脅了清政府的統治,而后的禁煙運動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材料二展示的是乾隆對英國企圖建立外交關系的態度和認識,“傾心向化”“無所不有”“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等將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傲慢心態表露無遺。這樣對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置身歷史的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是如何發生的。
3.設置階段性的小結即升華理解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看到中英雙方落后的封建制度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巨大差距,或許正如蔣先生所說的,“就世界大勢論,那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理解的深化過程不僅是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還是學生歷史思維的強化和學習認識歷史方法的過程。教師首先通過多層次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形成對歷史知識的建構。接著,教師通過運用多樣化的史料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思考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理解。最后,教師做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小結,提升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鄭流愛.關注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與歷史理解——英國“新歷史科”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3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蔡權.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2012(8).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