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并且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更是集中體現了詩歌的美學精華。因此,在進行語文詩歌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發掘詩歌的審美內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注重詩歌的意象美
古詩詞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復雜而深刻的內心感情投射到客觀的事物形象上,從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觀的事物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了“意象”。可以說,意象是詩歌中滲透著詩人感情的客觀物象,它既是“意”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詩歌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撥開意象的“迷霧”,見到思想感情的“天日”。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積淀,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內涵,成為特定意象,詩人常用這些特定意象,表達主題思想和感情,顯得委婉含蓄而具有朦朧之美。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用“紅杏”這一意象來寫春天;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用“柳”這一意象,寫送別、思念、惜別懷人等等。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就應有意提醒學生積累一些特定意象的內涵,這對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賞析詩歌的特色很有幫助。
二、注重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的意境是整首詩通過眾多意象營造出的意蘊和境界,是由若干意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詩歌中呈現出來的那種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正如明朝朱承爵在《存馀堂詩》中所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歌的基礎;意象的組合,創造出意境才是目的。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拓展詩歌的意境:一是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二是把畫面中沒有直接寫到的那一部分通過想象補充出來,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次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詩人卻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面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要讓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三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借助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意象,讀者將這些意象組合起來,變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人沒有直接抒發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而是通過孤舟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眷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注重詩歌的節奏美
詩歌中的節奏主要是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的技巧,它是抒情性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是詩歌美的靈魂。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他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特別強調詩歌的節奏,要學生通過詩歌的節奏來體會詩歌的魅力。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重復使用,構成了音調和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在這種音韻節奏中,也含蓄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四、注重詩歌的音韻美
古詩,特別是唐代出現的近體詩,格律嚴謹,每首都有固定的句數,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數,每字都有固定的平仄聲調;另外,每首詩押韻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并且講究對仗,形式比古詩更為整齊,音韻更為和諧。
正因為詩歌講究平仄對仗,注意漢字聲調的高低起伏變化的規律,所以,詩歌讀起來才會嚶嚶有韻,富有美感。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多讀來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總之,古詩是我國獨有的文化樣式,它形式整齊,言簡意賅,最大的特點是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詩中有畫,畫中寄情;語言凝練,鮮活形象;音韻和諧,節奏明快。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心與經典溝通,與圣賢對話,感受中國經典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在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對其終身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參考文獻:
薛金鑫.語文基礎知識手冊[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509, 513.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規劃課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82)的研究成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