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略讀教學無需像精讀教學一樣精雕細琢,面面俱到。但它卻又在我們的整組單元的課文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略讀課文是相對于精讀課文提出的,是精讀課文方法習得后的綜合實踐運用。但是在現實教學中,還存在兩種傾向:
現象一:精讀與略讀“并駕齊驅”,一課時上成兩三課時,詞句品析、朗讀感悟、積累運用、人文熏陶、篇章結構等面面俱到,精雕細琢,結果造成課時不夠,千方百計擠時間,匆匆忙忙趕進度。
現象二:因為略讀課文中既無識字學詞任務,又無需要思考的課后問題和作業,更重要的是在應試時涉及的考試要點很少,因而視其為“閑文”任由學生自己去讀,天花亂墜地交流,教學輕描淡寫,囫圇吞棗,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結果學生什么也沒學到,只是初讀課文而已。
究其原因,既有老師對略讀課文培養不夠重視和教學方法的欠缺,又有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薄弱,掌握信息的能力比較差,如不會選擇閱讀的書,課外閱讀時沒有很好的概括能力,不能很好地找到有關信息,或把信息整合成自己的理解。這是學生不會讀書的具體表現。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略讀課文學習。教材由三年級每冊的8篇略讀課文,到四年級增至14篇,五、六年級的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達到了1 ∶ 1的比例。教材編排上的定位突出了略讀課文教學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著重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略讀課文是閱讀方法的運用。所以,教師應該從教材、教師本身、學生等方面反思我們的略讀課文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閱讀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提煉信息、整合信息、學習表達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一、“三七”原理——課堂中師生教學關系原則
這里講究的“三七開”原則,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指導時間占三成,而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時間占七成。略讀課文的教學只有遵循這樣的原則,學生的能力才能培養起來,不讓教師的一言堂充斥著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永遠得不到發展。在不同年段、不同文體的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也要靈活運用這個原理。如,第二學段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時還是要適當增加一些“扶”,可以“四六開”。碰到議論文的略讀課文教師的輔導可以適當多一些。這里以《珍珠鳥》為例,看看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變化。
1.學習《珍珠鳥》第3~4然段
首先,指名讀第3自然段,想想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圈出有關詞句。學生自由讀,體會并找出描寫鳥的特點的詞語。學生交流,師板書:雛兒外形:紅嘴紅腳、毛灰藍色蓬松球兒,然后齊讀第3自然段。最后教師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寫了雛兒的外形特點。接下來學習第4自然段,第一步自由讀,想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第二步同桌討論,課文是怎樣描寫珍珠鳥雛兒的活動的?圈出有關詞語。第三步“漸漸地它膽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這是用什么手法寫雛兒的?這說明了什么?第四步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這個案例中,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主,讓學生體會重點詞句。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讀書。教師的輔導占了七成,學生自主學習只有三成。學生的學習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概括能力、提煉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就無法培養了。
2.略讀課文教學中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珍珠鳥》告訴我們的是,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主題學習—初知內容—片段分享—精彩賞析的方法進行教學,本課的朗讀形式就是默讀。教學內容除了《珍珠鳥》還增選了《丑石》《最佳路徑》兩篇文章。
教學設計版塊化推進。板塊一:理清內容,體會珍珠鳥的變化。首先,快速默讀課文,作者寫了一件什么事?其次,珍珠鳥是指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怎么從還怕人變得親近人呢?最后,珍珠鳥為什么會從怕人變得親近人?體會重點句。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板塊二:拓展閱讀。首先,快速默讀《丑石》和《最佳路徑》,說說每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其次,讓你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哪句話,說說理由。最后,快速默讀課文,找找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你覺得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是哪句,我們一起來研究。板塊三:精彩片段賞析。選擇《丑石》《最佳路徑》精彩語段,理解它們的特點。略讀課堂通過瀏覽的方式進行群文閱覽是一種培養學生略讀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怎樣在略讀課上進行群文閱讀呢?首先,根據每組課文的主題,確定教學文本。選擇一至兩篇與課文類似的文章。其次,整合文本,提取對我們有教學價值的內容,形成問題。可以在課堂上提問。再次,進行群文教學。最后,進行總結。
二、靈活應用——在速讀、瀏覽中抓住不同文體的特點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提示獨立閱讀、思考,發表閱讀感受,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的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還可以用指名朗讀的方式,檢查讀書的效果。”但是不同類型的文體有著不同的特點,應根據文體特質抓住重點進行略讀教學,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1.記敘文教學中理清線索,體會感情
小學階段教材中最為廣泛的就是記敘文。記敘文最大的特點是穩重的條理清晰,線索清楚,重點突出。記敘文的教材解讀就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教學中首先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而后指導學生從文本條理、線索、重點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最后一課》,文章有一條非常明顯的線索就是三次出現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眱蓚€要點即“教室中教師指導孩子學習祖國文字”和“禮堂中掛著中國歷代偉人像”。首先,讓學生通過潛心默讀,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有著怎樣的感情;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鍛煉默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了解課文內容,為下面的教學做準備。其次,重點體會三次“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文章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為什么這樣安排?這樣有著怎樣的感情?記敘文的教學必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寫作線索和抒發的感情,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學生自然會關注這一點,從而在自己的習作中安排好這件事的寫作思路和表達的情感。
2.說明文教學中了解知識,學得說明方法
說明文作為教材來說也是非常有特點的,它有著豐富知識,有著特定的說明方法。這樣的教學要求要低: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有關知識,掌握說明方法就可以了。例如,《假如沒有灰塵》的教學。首先,導入課題,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如果世界沒有灰塵將會怎么樣?讓學生大膽想象。其次,快速默讀課文,說說灰塵有哪些特點?假如沒有灰塵,世界將會怎樣,課文是怎樣描寫的?再次,課文是怎樣把灰塵的特點和假如沒有灰塵寫清楚、寫具體的?體會語言的準確。第四,總結說明方法,在小練筆中運用這些方法。教學的重點是說明方法的體會和運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假如沒有灰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這樣教學板塊化,充分結合了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抓住了教學的重點。通過用條理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到了說明方法,并且加以應用。這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文章就能準確地理解了。
3.在神話寓言中發展想象力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神話、寓言、傳說、民間故事等。小學生最喜歡看的就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了。這類書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有明顯的美丑善惡。例如,《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步驟:第一步,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什么。第二步,體會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重點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第三步,這個故事中,最后漁夫為什么能把魔鬼制服了。第四步,發揮想象力,編寫新版的《漁夫的故事》。重點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此外,我們的教材還有詩歌、小說,如《有的人》《聽聽,秋的聲音》《金錢的魔力》《猴王出世》等。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依據文本的特質展開,詩歌的韻律、想象,小說的環境描寫、心理活動的描寫都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這樣才能把略讀課文的教材研究透徹,做到方法適當,內容適度。
三、舉一反三——做好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拓展
略讀課文的教學更要注重課堂的開放性,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做到每課拓展,要做到舉一反三,把課文的不同特點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進行拓展,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得到運用。
1.舉一反三,有效拓展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拓展內容的選擇要做到精選,讓學生的略讀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拓展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根據課文的特點拓展,二根據學生的特點拓展?!督疱X的魔力》是選自小說《百萬英鎊》,課文語言風趣幽默,故事情節也是非常有趣。課中可以讓學生簡介《百萬英鎊》和作者,課末拓展時可以讓學生課后閱讀這本書,并做到舉一反三,從本書中找到這類風格的語言,進行欣賞體會。還有由《猴王出世》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由《景陽岡》而引讀《水滸傳》。根據課文拓展到作品,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明白表達方法、寫作順序,還能發展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能力。
2.有法有度進行拓展
《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首先,快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寫了松鼠的什么?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然后,作者是通過哪幾方面來寫的?其次,作者重點介紹了松鼠的什么?而且怎樣把它學具體的?再次,理解作者的表達順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最后,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知道松鼠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知道了表達方法、表達順序,最后能夠及時運用到寫作中。這樣清楚明白地讓學生知道寫作的方法,學生寫作就輕松多了。
總之,略讀課文有著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必須按照文本的特點解讀文本,按照學生的能力基礎和特點,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改變精讀課文教學中的師生教學關系,真正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的各種能力就會在略讀課文中得到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韋武平.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1(2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