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俐


摘要: 隨著我國新形勢下的一項惠民工程的開展,土地整治項目由于點多面廣,質量控制范圍寬,易于出現管理不到位的環節和部位,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文章分析了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管理中各責任主體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建立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三方博弈模型,并通過求解模型找到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從理論上分析業主的有效監督對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的影響。接著構建農戶、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農戶監管對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產生的影響,從農戶參與項目監管降低代理人道德風險這一視角為提高項目的工程質量、發揮項目的整體功效以及完善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監管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Abstract: With a projec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China, many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because its items are too many, the range of quality control is wide and the link and place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al age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bject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The three-party game model of the owners, supervision units and construction units is established. The Nash equilibrium of mixed strategy is found by solving the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n the qua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n the three-party game model of farmers, supervision units and construction units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farmers' supervision on the qua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of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supervision and reducing the agent's moral hazard.
關鍵詞: 博弈論;土地整治;質量管理;農戶參與
Key words: game theory;land consolidation;quality control;farmer participation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047-05
0 引言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等措施對土地進行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對提高耕地使用效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及生態環境,優化土地利用布局,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近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可以說土地整治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3]。然而,近年來各地土地整治項目質量問題越來越凸出,因質量問題被投訴和新聞媒體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嚴重損害項目所在地農戶的切身利益,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和土地整治事業的健康發展[4]。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現行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監管制度責任不明,職能部門失職同時也缺乏有效的社會公眾監督。[4-5]
現行的土地整治為三級監管體系。國土部負責完善土地整治監管制度,省級國土部門則要承擔項目監督和控制職責。縣(市)級人民政府組織國土、水利、農業、林業、審計等十幾個職能部門及項目所在地鄉(鎮)政府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工程施工招標、監理招標、竣工驗收、資金使用和審計情況以及組織和協調等工作,以保證工程建設質量[6]。然而,隨著市縣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工作職能的增強,整治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監管責任也更加重大,專業人員較少,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有心無力,很難盡職盡責,各部門領導班子都有質量監督的責任,但實際上,各部門均無切實履行其監管職責,監管上形成漏洞。土地整治監控主體除了政府(國家、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項目承擔單位)之外還有第三方監控主體監理單位。業主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監理對施工單位的現場施工活動進行監管。由于土地整治項目具有”參與單位多、范圍大、周期長、工程變更多、涉及土地使用權人較多等特點,而外聘常駐現場的監理人員數量有限,對當地環境不熟悉,很容易出現管理不到位的環節和部位[7]。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整治涉及農業、林業、交通、水利等專業領域,是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且隱蔽工程多,造成實施過程中違規行為較難發現。這些監管制度的漏洞以及信息不對稱給了施工單位可乘之機,施工單位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并為此而賄賂監理和業主。土地整治項目和淘汰落后產能項目相似已成為貪腐案件的高發區。

國外學者主要從代理人的市場聲譽和合同契約規范兩方面來約束道德風險問題;而國內學者主要針對不同類型項目出現的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兩方合謀行為以及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三方合謀行為進行分析[8-9]。近年來,土地整治公眾參與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比較一致的觀點在于,土地整治的服務對象和終極受益者是與土地密切相關的農戶,離開農戶的深度參與,土地整治的各種效益就難以充分發揮[10-11]。農戶作為土地整治的最終受益人,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有效抑制違法、違規質量行為,提高農戶的滿意度[11]。當前,各地雖不斷健全土地整治工作機制,但農戶參與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監督機制仍不完善,再加上國土管理部門質量意識薄弱,質量問題頻現也就不足為奇。
本文首先構建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質量行為三方博弈模型,從理論上分析業主的有效監督對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的影響,接著構建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農戶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農戶參與監督對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的影響,從農戶參與項目監管降低代理人道德風險這一視角為提高項目的工程質量、發揮項目的整體功效以及完善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監管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1 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質量行為三方博弈分析
1.1 土地整治項目施工階段基本博弈關系
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到三個主要的質量責任主體:業主、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一方面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的業主,通常情況下會與鄉級人民政府簽訂項目委托書,由鄉級人民政府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由于土地整治目標、思想認識和觀念上的不同,導致在有些地區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鄉級人民政府對土地整治項目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重數量而輕質量,僅為追求政府政績。而項目承擔單位與項目實施單位之間雖然簽訂了委托書,但委托書《實施合同》中的違約條款并沒有得到真正或者全面執行,合同成了一紙空文如同虛設,一旦發生糾紛,則會出現相互推諉扯皮,責任不明確等現象,這也為質量問題的出現埋下伏筆。
另一方面,業主通過招投標方式選出最符合條件的施工單位承擔項目的建設任務,由于土地整治項目具有“范圍大、時間長、工程變更多、隱蔽工程多、技術規程復雜”等特點,施工單位比業主更具信息優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施工單位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很有可能欺瞞業主,不按設計規劃施工,偷工減料,造成工程質量低下。業主為了改變自身的信息劣勢,委托監理單位對施工單位的質量行為進行監管。因此,監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越高,監管越努力,施工單位規范施工的可能越大,工程的質量就會越好。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監理單位并不能獲得項目的最終受益,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尋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依然是監理單位的首要目的,再加上監理人員可能會受到施工單位的威逼利誘,使其不能堅持原則,放任施工單位的違法質量行為,導致土地整治項目質量低劣。
1.2 模型的建立
1.2.1 模型假設
假設:①施工單位的施工費為I,施工單位規范施工時的施工成本為C1,偷工減料時的施工成本為C2,則施工單位違規收益為C1-C2(C1>C2),給業主造成的損失為f(C1-C2),f(f>1)為業主的損失擴大系數;②監理單位監理費為S,堅持原則,秉公檢查的成本為C3,不努力履行職責(與施工單位合謀)的檢查成本為C4,(C3>C4);③業主監督所付出的成本為C,施工單位尋求與監理單位合謀并付給監理R(R<(C1-C2),否則無意義)的租金;④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進行合謀的可能性為P1,業主監督的概率為P2,業主監督且發現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合謀的可能性為P3;⑤當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合謀,業主監督且發現其合謀行為,將對施工單位處以F1的懲罰,對監理單位處以F2的懲罰;⑥業主的純策略選擇為監督與不監督,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的純策略選擇為合謀與不合謀。
基于以上6個基本假設,可以建立表1所示的支付矩陣。
1.2.2 支付矩陣分析
當業主恪守職責,積極監督并且發現監理和施工單位的合謀行為時,兩者皆受到業主的處罰,則業主的收益為
-C-f(C1-C2)+F1+F2,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4+R-F2,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2-R-F1;當業主監督但是沒有發現合謀行為時,業主的收益為-C-f(C1-C2),監理的收益為S-C4+R,施工的收益為I-C2-R;當業主并未認真履行監督職能,而監理與施工單位串通合謀時,業主的收益為-f(C1-C2),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4+R,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2-R;當業主積極監督,監理單位秉公檢查,施工單位規范施工時,業主的收益為-C,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3,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1;當業主未監督,監理和施工單位均各司其職時,業主的收益不受影響,為0,監理的收益為S-C3,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1。
1.2.3 模型的求解
基于以上分析可進一步得到:若減少業主的監督成本C,提高業主監督成功率P3以及增加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的懲罰F1和F2,將會有效遏制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的行為,使得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都能各司其職從而使土地整治項目的質量得到保證。
在現實中,由于土地整治項目監管責任不明確,業主專業人員少、任務繁重,業主的監督成本并不能得到有效降低,業主的監督成功率也很難得到提升,那么增加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被發現的懲罰也就收效甚微了。而引入項目所在地農戶參與施工質量監督,有利于發揮社會公眾監督的力量,約束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違規行為,維護農戶的自身利益并提高農戶對土地整治項目的滿意度,使項目的社會整體效益提升。
2 農戶、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三方博弈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模型假設
農戶是土地整治項目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人,在項目規劃設計、招投標、工程施工、竣工驗收、后期養護等重要環節都應充分征求農戶意見,接受農戶監督,才能使項目的整體社會效益得到提高。本文僅研究施工階段農戶監管對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產生的影響,其他階段暫不論述。
對于農戶參與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管理的博弈分析要基于以下三點假設:
①受限于農戶自身的教育水平,大多數農戶并不具備專業的監督能力,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對農戶進行培訓,使其能夠勝任監督工作并能及時發現違規行為,進行有效監督。
②由于農戶并非專職監督,平常時間以務農為主,若讓農戶參與監督必會產生監督成本,假設農戶的監督成本為C0,參與監督的可能性為P0。
③農戶參與監督使工程質量提高帶來的社會效益為G1;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使工程質量下降所帶來的負面社會效益為G2。
基于以上假設,可以建立如表2所示的支付矩陣。
2.1.2 支付矩陣分析
當農戶參與監督,并且發現監理和施工單位的合謀行為時,兩者皆受到違規懲罰,農戶參與監督帶來的社會效益為G1;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使工程質量下降所帶來的負面社會效益為G2。則農戶的收益為F1+F2+G1-G2-C0,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4+R-F2,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2-R-F1;當農戶不參與監督,而監理與施工單位串通合謀時,農戶的收益為-G2,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4+R,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2-R;當農戶參與監督,監理單位秉公檢查,施工單位規范施工時,農戶的收益為G1-C0,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3,施工單位的收益為;當農戶不參與監督,監理單位秉公檢查,施工單位規范施工時,農戶的收益不受影響,為0,I-C1監理單位的收益為S-C1,施工單位的收益為I-C1。
2.1.3 模型的求解
基于以上分析可進一步得到:農戶參與監督的可能性越高,監理和施工單位更加傾向于各司其職。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勾結的可能性取決于C0、G1、F1和F2四個變量,若能減少農戶參與監督的成本C0,提高農戶參與監督所帶來的社會效益G1以及增加對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勾結的懲罰F1和F2,將會有效抑制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的行為,從而提高土地整治項目的工程質量。
3 結論與啟示
目前,土地整治項目的質量問題頻發,一方面,現行的土地整治質量監督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導致業主并不能有效的履行其監督職能,給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創造了空間,使得工程質量普遍低下。通過業主、監理和施工單位三方博弈模型分析發現,若能提高業主的有效監督對土地整治項目的質量提高有很大幫助,然而由于土地整治項目監管責任不明確,業主專業人員少、任務繁重,導致業主很難進行有效監督。
另一方面,項目所在地的廣大農戶是土地整治項目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人,卻被排除在工程質量監督之外,缺乏有效公眾參與不僅使得農戶的滿意度下降也不利于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的提高。通過農戶、監理和施工單位三方博弈模型分析發現,農戶參與土地整治質量監督能有效遏制監理和施工單位的合謀行為。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的可能性與農戶的監督成本呈正相關,農戶監督所付出的成本越高,越不愿參與監督,串通合謀違法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與農戶參與監督帶來的社會效益呈負相關,社會效益越高,即農戶參與監督時發現質量問題的效果越好,自身的滿意度也越高,參與監督的熱情也就越高,從而降低串通合謀的可能性;與監理和施工單位串通合謀被發現時受到的懲罰呈負相關,即懲罰越高,監理和施工單位違規可能性越小。
農戶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人,工程質量的好壞關乎農戶的切身利益,因此,農戶有強烈的監督意愿。相關部門應主動探索農戶參與土地整治項目質量監督的政策機制,使農戶參與監督有章可循,在政策上創造合適條件。相關部門還應開展相應的培訓,幫助農戶監督員掌握基本的監督技能,找準監督的著力點,使農戶學會怎樣監督并敢于實施監督。
另外,由于農戶并非專職監督,平常時間以務農為主,因此土地整治項目應選擇在農閑時節進行,使農戶具備監督的時間條件,降低農戶監督的時間成本。在空間上,應挑選臨近項目區的農戶進行監督,使得農戶的交通成本較低。相關部門甚至可以將農戶參與監督的成本納入土地整治項目投資預算中,給農戶監督員相應的補貼和獎勵,積極鼓勵農戶參與監督,并努力提高監督效率。
最后,不僅要在工程施工階段引入農戶參與,在項目規劃設計、招投標、竣工驗收、后期養護等重要環節都應充分征求農戶意見,接受農戶監督,尤其是后期養護階段,做到真正的“建、管、用”一體化,使土地整治項目的整體社會效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勇,汪應宏,包婷婷,張平平.土地整治研究進展綜述與展望[J].上海國土資源,2014(03):15-20.
[2]胡振琪,余洋,龍精華.2013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14 年展望——土地整治分報告[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2):13-21.
[3]鄖文聚.關于加快土地整治創新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5.
[4]石峽.土地整治公眾參與機制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5.
[5]黃飛波,劉偕靜.加強工程質量管理 提高工程建設質量——解讀《關于加強土地整治項目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通知》[J].南方國土資源,2016(10):26-28.
[6]吉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管理及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1.
[7]楊鋼橋,李巖,馬廣超,等.農地整治過程中不同類型農戶權益訴求研究——以湖北省和湖南省部分縣區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4-110.
[8]趙磊,鐘勝.工程建設中的施工與監理串謀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06):1136-1141.
[9]楊耀紅,汪應洛.大型基建工程項目業主等方合謀的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6(02):126-129.
[10]汪萍,汪文雄,楊海霞,楊鋼橋.農民有效參與對農地整治項目績效的影響效應研究——基于項目管理行為的中介效應分析[J].資源科學,2016(03):395-406.
[11]嚴立冬,麥瑜翔,潘志翔,李立.農地整治項目農戶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2013(06):114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