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楊曉玲
【摘要】人際關系和諧與否對大學生的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深遠的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大量人際交往的智慧,對大學生構(gòu)建和諧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38-01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多彩的、有著各種聯(lián)系的社會中,對于大學生而言,和諧的人際關系不但是支撐其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大學生掌握正確的人際關系交往法則,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借鑒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一方面有助于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則可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而使之收到更加積極的成效。
一、塑造同理心
當代大學生多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從小養(yǎng)成了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思維習慣,這就很容易導致在與人交往中矛盾、沖突、誤會不斷。如不敲門就進入別人的房間,離開時又忘了關門;洗完手四處亂甩,水珠濺到別人臉上;起身時拖動椅子,發(fā)出刺耳的聲音;上下樓梯腳步粗重;走路時鞋子在地上蹭;上完衛(wèi)生間不輕手掩門;走廊里大聲說話……雖是細微之處,卻常給別人帶來不快。因此,大學生要建立持久、穩(wěn)定、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要擁有一顆推己及人的心,也就是我們說的同理心。正如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名言,它講明了處理人際關系最重要原則。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同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也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恕道”。 “恕”這個字,一個“如”,一個“心”,可以解釋為“如其心”,意思是你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你就能寬恕待人。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直強調(diào),與人交往時刻牢記 “以恕己之心恕人”、 “以責人之心責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人際糾紛。
總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對待他人,讓彼此間心理距離縮短、關系更加親近。
二、學會自省
目前多數(shù)大學生忙于自身的學業(yè),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之外,對身邊其他人的關注度都不夠,不知不覺間,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覺得周圍的人冷漠、自私、不關心自己,自己有話不容易找人說,變得孤獨、壓抑、不快樂。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矛盾和糾紛后,怨天尤人,將責任都推到其它人、事、物上。這樣的做法就會導致惱、怒、煩、恨這一系列的負性情緒的產(chǎn)生,不但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使人際關系越來越惡化,進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人際糾紛的解決上一直強調(diào)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的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反躬自省,尋找自身過錯。比如,對方對我們有不正確的看法、不合理的對待,我們必須先提醒自己,不能憤怒和怨恨,要及時反省自己是否說話、做事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給別人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找到自身問題所在,然后等待合適的機會進行善意的溝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際矛盾。
大學生要認識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努力建立起遇到問題首先自省的思維習慣,做到“不怨人”,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會受益無窮,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良性互動。
三、培養(yǎng)仁愛之心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仁”為中心,強調(diào)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首要懂得付出、懂得愛人,時時刻刻想到別人。古人認為人與人并不是對立的、沖突的,而是一體不可分的,人們應該互敬互愛,彼此促進,共同成就,營造出一個和諧向上的人際環(huán)境。
作為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盡力把仁愛、道義、禮貌、恭敬、信任,從自己身上做出來,讓與我們相處的人時時都能感受到溫暖,那么他人就會與我們積極互動,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處得非常和諧。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這一份心去對人,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力跟善的力量,人際環(huán)境會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