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玉
摘 要:幼兒階段是其認識世界,認知事物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其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是幫助其更加積極成長的有效教育手段與良好的學習方式。應激發幼兒參加探索活動的積極性,并結合幼兒的興趣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注意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促進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關鍵詞:幼兒;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72
幼兒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由地隨便讓其活動,而是需要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使其產生、具備想學習、渴望學習的思想與主體意識,從而可以促使帶動其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而其探究性則是指通過幼兒自發主動地探索、發現、共建等活動過程,為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前教育之自主探究性教育活動則是需要我們教師依據幼兒自身的學習興趣及認識事物的經驗,為其創設、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環境,進而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指導幼兒以自主探究式的方法來學習知識,增加技能,提高能力。
一、積極引導幼兒,增加自主參與探索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性
(一)為幼兒創設熟悉溫馨的日常學習情境
對幼兒來說,一個不熟悉的、陌生的情境會使他們容易感到陌生、恐慌和不安,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們就會表現得不積極、不主動、不相適應。可是如果我們盡可能地為他們創設一個熟悉而溫馨的學習環境,他們則會感到熟悉和喜歡,從而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得更加主動、熱情、開朗和自信,并會饒有興趣地去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而作為教師我們在這樣的情境下操作指導起來也會更加得有的放矢,產生良好的教學成效。就以“接打電話”來說,這是幼兒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熟悉和喜歡干的事情,在家庭生活當中他們很常見和常用,所以,對此就比較熟悉,并且在耳濡目染之下,對于電話的撥打與接聽也非常得熟悉,操作起來也沒有什么大的困難,所以學習了解和掌握起來就會更加得得心應手,對于如何撥打與接聽,教師只需要作簡單的說明和引導就會使他們很好地掌握并積極主動地交流溝通起來。
(二)在鞏固的基礎上學習過渡,探究新的知識
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立足于幼兒的原有的知識基礎,從而使他們在鞏固的基礎上,有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新舊知識點在自然過渡的過程當中去與日常生活現象相關聯。從而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可以鞏固強化原來學會的知識技能,進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識點,產生新的思路和想法,去解決新的問題和疑惑。使我們幼兒教育立足實際,聯系生活,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為主體,進行教學實施,從而使教學更加得自然、生動,形象而易于掌握。
(三)在問題中引發探究,引導幼兒思考運用
各個幼兒雖然有著相同的年齡,但他們生長、生活的環境卻個個不同,各自的成長經歷也有所差異,所以對于同一件事物來說,他們各自的思維形成和發展并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幼兒進行相同的探究活動時,他們所采取的方式就會不一樣,結果表現也就存在差異,而這樣的差異會讓幼兒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教師不能以單一的結論來對此進行判定,而是要對于不同的結果和幼兒存在的各種疑問進行引導性的評述,指出各種探究方法的應用特點和結果必然,引發幼兒的思考,發揮其特長以尋求適合自身的最佳方式。
二、在教學中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設計教學活動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這春暖花開的春天,幼兒看到喜歡的小燕子又回來了,教師帶著幼兒唱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這樣一首兒歌,從而也引發出幼兒的疑問:“小燕子從哪兒飛來的呀?小燕子吃什么呀?它住哪兒呀?”等等這些問題。教師在幼兒提問之后,可并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帶著幼兒的興趣趁熱打鐵,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例如,利用幻燈片播放小燕子的科學資料,看小燕子的各種生活圖片,讓幼兒自己搜集整理有關小燕子的圖片、資料并進行日常生活習性的觀察,進行記錄整理,讓幼兒自己去尋找這些感興趣的問題答案,在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使他們不僅明白了這些問題,還有了意外的收獲,他們會自豪地問別的小朋友:“你知道為什么小燕子在下雨前飛的那么低嗎?”
三、有效拓展思維空間,促進其自主探究
在幼兒的集體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幼兒的思維水平與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其思維機會也不是等同均等的。在教師提出問題的同時,思維活動迅速的幼兒會脫口而出,而一些反應相對慢的幼兒則會在別的幼兒答出答案的同時而喪失思維活動的機會。長此以往,那些思維活躍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壟斷,而那些思維反應慢的學生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影響了幼兒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提高。
為此,在教學活動當中,我們作為教師要盡量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努力消除思維機會的不均等,打破這種思維壟斷,具體可以從如下幾點實施。
第一,盡量減少幼兒的附和性問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陳述和說明,而盡量不要問那些“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的不能引發幼兒思考的問題。
第二,多提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要盡可能地引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減少封閉性的提問,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三,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使其延遲回答。
四、有效提升自身素養,積極轉變教師與幼兒的關系
從事學前教育,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素質,不斷地進行專業學習,豐富自身教學知識,深入透徹地了解幼兒的學習需求,并努力教學調研與實踐,針對幼兒的切實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充分利用積累的教學經驗,認真甄選有價值的科學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設計,促進幼兒發展。同時更要與時俱進,積極地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做好自身的角色轉變,以幼兒為主體,強化整合意識,將各種有效的教育活動融入教育當中,改變原有組織和內容單一的教學狀態。同時還要積極靈活地轉變自身角色,變主導確定者為合作輔助者,以幼兒為主體,時時處處事事做好其興趣的激發、教學活動的觀察、交流和評述。
五、結語
總之,培養幼兒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有科學方式的漸進的過程。我們在園本課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進一步地更新觀念、強化探究、深入運用,對照分析,突破教材的禁錮,實現知識的有機組合和靈活運用,加強師幼之間多方面的有效合作和教學互動,以期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探究。
參考文獻:
[1] 王艷莉.幼兒園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策略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248-249.
[2] 宗穎,郭蕓.幼兒園探究性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生活教育,2012(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