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莉+盧婉婉
【摘 要】技術應用型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正面臨著改革問題。文章就如何體現“應用”二字,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提高實踐教育質量和提升學生就業率、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避免或減少教育資源浪費與畢業生失業等問題對汽車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 汽車類專業 問題 改革
一、引言
“應用型”本科是指以“應用型”辦學定位,由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錄取高校而形成的占全國本科高校總數約30%并與傳統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2000年以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和本科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凸顯,“應用型”本科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于是,在全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研討會上形成的由教育部領導引導并由專家認可而共同形成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包括厚基礎等)思想引領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基本特征、發展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和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培養途徑、問題與對策等多在理念和政策層面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章頻繁地出現在各類報刊、網絡等媒體上,但對如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育質量,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易于理解且便于操作等內容層面和實施層面的系統研究還非常欠缺。而在“應用型”高校內,諸如什么是“應用型”且評價標準是什么,“本科內涵,應用特色”中的“應用”二字如何體現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等問題仍處在討論或初步探索中。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現狀
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才結構性失衡的大背景下,將高等學校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學術研究型、技術應用教學型和技能教學型的分類方法早已深入人心。按照這樣的分類方法,一般2000年以來升本的二、三本高校屬于技術應用型(簡稱“應用型”,下同);高職高專屬于技能教學型(簡稱“技能型”,下同)。若從服務社會和面向就業而言,“應用型”高校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技術“應用型”人才;“技能型”高校培養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見,“應用型”與“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強調技術且面向第一線,后者強調技能且身在第一線。
“應用型”與“技能型”雖然劃分很清楚,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如何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得到體現并適應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形勢?
其次,技術型且面向第一線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環節、課時分配、綜合與職業素質和知識能力等方面如何構建與實施?在教材、實驗、實習和實訓設備以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如何發展與改革以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技能型且身在第一線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再次,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中,如何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增強勞動觀念,提高實踐教育質量和提升學生就業率、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以及創業綜合素質,避免或減少教學資源浪費與畢業生失業,并適應目前我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要求?
上述問題沒有現成答案,且因問題復雜,牽涉面廣,不同高校的專業建設情況參差不齊以及不同地區(含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間的差異等,已成為“應用型”高校近5年來的一個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
本文以“應用型”的汽車類專業本科層次為樣本,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研究。
其中,汽車類專業是指“應用型”本科層次的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以及交通運輸等專業。除此之外,還涉及“技能型”高職高專層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專業。
三、汽車類專業現有的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技能型”專科層次的學生起點低
“技能型”專科層次的學生由于起點低,難以消化與理解所學知識,加之師資或實習設備不足等原因,不能或難以掌握本專業先進技術的應用與操作技能,也就不能在本專業培養目標中所確定的主要崗位上就業。只有極少數學生由于特殊原因能夠掌握本專業成熟的先進技術與操作技能。
(二)“應用型”的本科層次高校重理論輕技能
“應用型”的本科層次高校在“厚基礎”思想支配下,總是把目標和精力用在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上,主要表現在大量的公共課、理論課占據了較大的學時比重。這種重理論輕技能的現狀亟待改變。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不突出專業技術和技能(如:將本專業的先進技術課程放在選修課或專業任選課中),學生也就幾乎接觸不到本專業成熟的先進技術的應用與操作技能,沒出校門就已經落伍了。
(三)“雙師型”教師偏少
近年來高校師資隊伍雖然在不斷壯大,但是師資的增長速度遠落后于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教師的缺口依然很大。而且師資結構不合理,來源渠道單一,大多理論水平較高,缺乏實踐,達不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汽車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既能講授汽車專業知識,又能開展汽車專業實踐指導的教師,“雙師型”教師的質量決定了學生的技能水平。
(四)實踐課比重偏小
汽車類專業的特點是環節多,系統性強,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但是不少高校的汽車類專業依舊擺脫不了普通教育的影子,重理論,輕實踐,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更有甚者,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不僅時間上脫節,而且內容上也不能相互支撐,相互轉化。
同時,從用人單位對汽車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知識、技能需求和汽車類專業“應用型”本科層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分布情況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育質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四、改革汽車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建議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下面提出解決汽車類專業“應用型”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提出“本科理論,大專(高職)技能”的培養核心概念
在確保本科屬性的前提下,按照與本專業相近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標準而安排相應的主要專業課程及技術含量高的實踐環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問題。同時,附上一套與實現這一核心概念相匹配的且操作性強的改革與實施措施,其中包括“應用型”人才的評價標準與導向體系的建立。高校自身要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思想落地生根,在人、財、物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轉型準備以及培養目標、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驗和主要實習實訓設備的使用、教材以及學時分配等方面的實踐與改革措施及建議。
(二)加強“雙師”培養
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途徑:聘請專家來校教學,聘請汽車制造廠的高級工程師來校進行實踐實訓課教學,選派或指定教師跟班聽課,增強教師的實作能力;按計劃分批選送專業教師進修培訓,專業教師每年定時間到生產廠家參觀進修,熟悉汽車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設備管理、汽車維護環節、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了解最前沿的汽車技術信息,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利用假期組織教師到汽車廠或配套生產企業頂崗實訓,教師可以帶著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或教科研課題進企業、下車間,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汽車技師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操作技能和應用新型汽車維修、檢測設備的能力。
(三)加大實踐教學比重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效務實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立由課堂教學課程實踐教學部分、基礎實訓課程、綜合實訓課程與頂崗實習課程組成的校企合作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完成理論教學和素質培養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學生實踐教學學時在整個教學活動總學時中的比例。其中,課堂教學課程實踐教學部分,在校內一體化教室,結合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以真實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通過項目驅動教學培養學生崗位實踐技力;基礎實訓課程與綜合實訓課程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專項訓練;頂崗實習在合作企業提供的校外實訓基地,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與就業崗位對接的崗位綜合能力、適應能力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這樣通過環環相扣的實踐教學,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滿足企業對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結束語
基于汽車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更好地培養勝任汽車領域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高校汽車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文貴.提高高職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50-54.
[2]劉海紅,周歡,方波.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企業導報,2015(21):1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