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進
摘 要:在新課改的逐步落實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了更高的教學目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定的閱讀能力成為了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技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時,一定要具備正確的教學理念,掌握好恰當教學方法,為此,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供大家商榷。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閱讀方法
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語文教學的長遠來看,閱讀是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薄弱環節,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們必須認清形勢,開展閱讀課的教學研究,在此,筆者談一下自己多年的研究及看法。
一、明晰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
在目前新課程標準進行的如火如荼的形勢下,仍有不少教師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懵懵懂懂,不甚清晰,這對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形成了較大阻力。只有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上要多思考、多探究,尋找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模式。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素養的核心,它貫穿于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全程,但目前有不少教師在閱讀課堂上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目標不明確,這與新課標的要求明顯相悖,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師要首先明晰新課標對語文閱讀的目標要求,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在此,筆者在吸取以前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整體分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認為提高閱讀教學水平,廣大教師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教師要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更新教學理念,提升職業道德;其二,經常更新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其三、針對不同的閱讀文章,總結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四、發掘閱讀教學的規律性,并能熟練掌握。只要教師們能達到以上幾個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實現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二、通過創造閱讀期待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教學手段的改進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創造閱讀期待視野的方法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有效模式,閱讀期待來源于美學中的“期待視野”這一概念,指的是讀者在接觸作品之前,已有的潛在的審美欲望,是由閱讀經驗的積累而產生的先驗心理。而文學作品在任何時候,為任何觀察者呈現的都不是同樣的面貌,它不是一座呈現永恒思想的紀念碑,這就決定了閱讀期待視野的不固定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立足于這一特點,竭力培養學生更高的期待視野,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首先,在閱讀文本中補充一些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快速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其次,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教育家認為:“情感是人類發展和維持認知行為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是智力發展的源泉”。因此,要使學生在作品中學會情感賞析,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后,學會捕捉文本中的“空白”來開闊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作者在創造文本時,難免會出現思維的跳躍而導致情節的“缺失”,這就要教師學會捕捉這些“空白”,提醒學生認真尋找,仔細閱讀,發揮想像,來合理填補這些“空白”,教師應尊重不同學生的補充或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三、大力發展高中課堂個性化閱讀
所謂個性化閱讀是指通過高中語文閱讀學習,對學生個性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由于傳統的閱讀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所以實施個性化閱讀成為了閱讀課堂的教學趨勢,其流行開來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新版教材為高中個性化閱讀的開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新版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編排更加清晰、合理,重點、主旨提示被刪去,學生閱讀時自主思考的時間更加充裕,學生的閱讀權利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使的學生的閱讀不再受到重點、主旨的干擾,個性化閱讀就更加方便了。其二、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個性化閱讀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個性傾向性、性格特征的形成具有深刻影響,這也為個性閱讀的開展提供了主觀條件。首先,個性化閱讀是有助于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得高中生能規劃出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后果,并及時反饋、調整信息。其次,使學生的個性傾向性明顯增強。學生會有明顯的需求與動機,會發生興趣的變化和習慣性思考,給關注規律性的事物,觀察角度更加深刻。最后,學生性格逐漸完善、成熟。主要表現在處事更加冷靜、情緒更加穩定,意志力、毅力更加堅定。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教師既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恰當的教學手法,學生還需要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和閱讀技巧。所以,我們教師的任務還是比較沉重的,如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們不斷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志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建議[J].教學與管理,2008(19):59-60.
[2]馬笑霞.圖式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研究,1997(5):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