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銀發浪潮”的沖擊下,社區養老成為一種新型選擇。然而,傳統社區養老在發展中受制于資金匱乏、人力短缺和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凇盎ヂ摼W+”的時代背景,本文借鑒英國及“智慧城市”上海的經驗,從政府、社區和技術等方面探索選擇我國互聯網和社區養老有機結合的發展路徑,旨在改進傳統社區養老的不足,提高老年人的養老品質。
關鍵詞 智能化 社區養老 互聯網
作者簡介:劉明慧,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76
2015年11月,我國首部智能養老產業藍皮書出版,書中明確提到“一顆愛心、兩只手” 已不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亟待發展新的養老模式,但我國智能養老整體還處于“學、抄、拿”的起步階段,制度碎片化依然是智能養老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我國老齡化的大環境下,我國智能養老產業將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因此,我們應當加強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的建設,讓老人能夠負擔得起相關智能化服務。
一、傳統社區養老模式的問題分析
社區養老是將社區內的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服務引入社區相結合的一種養老模式,它有效融合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可操作性強。近年來,我國社區養老發展迅速,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內容不斷拓展。然而,發展過程中仍受制于資金、人員短缺和服務項目單一等問題。
(一)資金來源單一,養老負擔重
資金不足問題嚴重制約著社區養老的發展。目前,社區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撥款、社會援助和社區有償服務三種渠道,但是這三種籌資渠道均有自身的局限性:政府財政補貼用途十分廣泛,除用于社區養老外,還用于社區治安、環境綠化、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導致社區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社會援助資金大多來源于福利彩票和社會好心人士捐贈,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風險較大;社區有償服務存在營業范圍有限,無法滿足龐大的養老需求的問題。這些籌資渠道的局限性制約社區養老發展的同時,加重了社區養老的負擔。
(二)專業服務人員數量和質量的欠缺
社區缺乏專業養老服務人員,不僅表現在量的方面,還體現在質的方面。數量上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工資偏低,工作內容辛苦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的;質量上的欠缺則主要體現在社區中的人員構成。目前,社區工作人員主要是離退休工作者,在家待業者,家庭婦女等,這類人群一般年齡較大且不具備專業社工的素養,無法很好地完成老年人護理、保健和心理疏導等工作。
(三)服務項目單一,設施不完善
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單一和設施不完善等問題突出。通過對河北省邢臺市“老年幸福苑”、“醫專護理中心”等養老院的訪談,發現:目前社區照顧重點仍是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缺乏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社區的設施仍是基礎的運動器材,針對高齡老人和殘疾老人的無障礙設施仍不完善,由于經濟所限,社區的智能化養老尚未實現。
二、國內外智能化社區養老模式的探索分析
(一)英國智能化社區養老運行模式
“智能居家養老”是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會最早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概念,其功能主要表現在安全方面、健康方面和精神慰藉。安全方面是指遠程監控老年人的生活,在老年人發生摔倒及其他突發情況時發出警報,確保其發生意外時可以得到緊急救護;健康方面主要依靠機器人護士充當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橋梁”,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將老年人的醫療數據傳遞到社區醫生手中,代替行動不便的老人取藥及傳達身體信息。社區還通過安裝智能馬桶,自動監測老人的尿液、糞便等排泄物,完成老年人的醫療檢查,并將監測到的數據傳送到相關醫療單位,由醫院為老人進行健康備案;精神慰藉是影響老年人養老質量的重要因素,智能養老可以借助娛樂傳感器等高科技產物緩解老年人內心孤獨的問題,充當老年人的“精神伴侶”,更好地滿足其文化娛樂的精神需求。安全、健康和精神三個方面有機配合,共同完成老年人日常的智能照料工作。
(二)上海市浦東區智能養老模式
由于自身經濟基礎雄厚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智慧城市”上海的智能社區養老走在全國前列。目前,上海市主要形成了三種智能服務模式——以楊浦區為例的政府購買型模式、以閔行區和長寧區為例政企合作型和以浦東濰坊為例的政社合作型。每種模式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特點,本文以浦東濰坊的“愛照護”模式為例。
2013年6月,“愛照護”老年人照護管理智能化系統試運作,該系統起初通過分析老年人的需求數據,為老年人進行護理配送,同時將老年人手機APP的相關信息送達到子女手中,讓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參與到老年人的照護中。之后,系統不斷完善,“愛照護”建立了自己的數據庫子系統、生活服務子系統、應急救護子系統和智能監督子系統,這些子系統會依據老年人的基礎信息、生活狀態、突發事件和護理情況進行及時分析。此外,“愛照護”還擁有完備的智能終端,在冰箱、客廳、臥室等地共設有8個按鍵器,不同的按鍵器各司其職,老人通過按動不同的按鍵反映一天的出門次數、排泄情況、心情狀況和睡眠質量等,系統將終端數據傳至后臺做數據分析,科學地預測老年人的需求,以便供需平衡,提高養老品質。
三、智能化社區養老探索實施的可行性建議
(一)政府對智能社區養老的支持
政府應高度重視智慧養老制度體系建設,推進頂層設計,制訂智慧養老的行業標準,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機制、服務監督和評估機制。智能化養老目前發展迅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政府應充當智能養老引導者、支持者和監督者的角色。
1.政策引導。在智慧養老產業運行初期,政府需要在投資、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以吸引足夠的社會力量積極融入到智慧養老社區的建設中來,加快智能社區的建設步伐;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避免各自為戰、資源浪費。
2.財政支持。首先,加大財政對智慧養老專項資金的投入,擴大智慧養老行業的融資范圍,推動其順利運行。其次,養老行業屬于微利行業,資金投入較大,回報周期相比于其他行業較長,所以在運營過程中,政府應該在企業稅收、水、電、暖等管理費用上予以適當的減免。
3.運行監督。建立、健全智慧養老產業的監督和評估機制,從各個角度保障智慧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作為新興領域,政府應監督智能養老行業規范建設情況,避免因經濟利益引發的惡性競爭,促進養老產業科學、規范、有序地發展。
(二)社區提高為老服務能力
1.社區引入專業工作人員。目前社區養老工作人員工資待遇低,流動性大,自豪感不足等問題嚴重,社區應結合自身實際研究解決對策。社工數量和質量的保證:逐漸降低專業社工進入社區的門檻;提高專業社工工資、福利待遇、建立完善職業保障、后期培訓等方式吸引社區工作畢業生來社區實習和就業;努力實現社區工作崗位、專業及職業資格準入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為智能化社區養老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2.充分利用社區人力資源,打造“互助社區”。低齡老人是智能化社區的“主力軍”,是連接智能化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合作的樞紐。在智能化社區專業人員尚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的背景下,可通過對低齡老人進行簡單地培訓,提高他們對高科技的接受程度,同時將一些簡單的操作向高齡老人傳播。社區還可以通過建立“時間儲蓄”信息平臺,鼓勵低齡老人參與社區服務,在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實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區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三)技術對智能化社區養老的支持
1.社區信息子系統平臺建設。我們處于數據大爆炸的時代,智能化養老服務的應用要建立在老年人數據庫平臺的基礎上。建立社區信息平臺,首先要建設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庫,包括老年人的個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和健康基本信息等;在此基礎上,搭建針對社區老年人服務的功能模塊,包括生活服務管理子系統、醫療護理子系統、服務人員管理子系統、業務管理子系統和實時監測子系統等。通過線上網絡技術與線下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2.智能化養老產品及養老APP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市場上的智能化養老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六種類型:穿戴類、移動類、非接觸式、便攜式、固定式、無意識觸摸式,種類式樣很多卻并沒有收到很好的市場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操作復雜不實用,在年輕人看來輕而易舉的操作,對于老年人來說卻存在著操作亦或者心理接受的難度,因而不會選擇使用;另外一些養老產品,雖然老年人操作簡便卻因昂貴的價格將老年人拒之門外。為解決上述困難,政府需要通過稅收補貼等政策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智能化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和技術的開發中來,社會企業應在獲得經濟利潤的同時,堅定以老年人為本的理念,生產出兼具便攜性和實用性的智能養老產品。
3.實現養老供給側改革,引入醫療配送服務。我國醫療服務供需之間的矛盾,致使醫療效率低下,有時甚至會延誤老年人治療,因此在社區內引入第三方醫療配送服務尤為重要。一方面,網絡信息平臺將社區老年人的醫療病歷傳遞給上游的醫療供應商,在醫療供應商了解老年人病情后可進行適當的物流配送,形成統一的醫療服務鏈供應體系;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行動不便,可由區域配送員完成二者之間的交流。配送員將老年人的血液檢測樣表、血壓等信息收集統一派送到醫院,由醫院開出藥方,配送人員取藥,最終將藥物送達給社區老年人。第三方醫療配送服務可以讓老年人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解決了社區醫療資源供需失衡的不足,也促進了社區信息化、智能化平臺的建立。
四、結語
智能社區養老的先進經驗啟示我們:傳統社區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智能化社區養老的推廣尤為重要。智能化養老的發展過程中,應結合本區域經濟和政策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發展智能養老?,F在,“烏鎮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山東“互聯網+養老”模式打造的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荊門市智能養老產業PPP的項目思考及內蒙古打造的“互聯網+”智能養老服務平臺都在悄然運行,未來,社區養老智能化將惠及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
注釋:
“一顆愛心,兩只手”在本文中是指傳統的社區養老模式,是較之新型的養老模式而言的。
我國首部智能養老產業藍皮書出版發行.老齡新聞.全國老齡辦官網http://www.cnca prc.gov.cn/contents/2/82653.htmlzai.
參考文獻:
[1]李超.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區養老服務智能化研究.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
[2]賈偉、王思惠、劉力然.我國智慧養老的運行困境與解決對策.中國信息界.2014.
[3]石剛、李子平.社區智能養老服務系統構建研究.電子政務.2015.
[4]黃錚.以“互聯網+”構建智慧養老體系.聯合時報.2015.
[5]梁普洋.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河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