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周
摘要:目的 在西醫診治的基礎上用中藥方劑對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39例。采用常規西藥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病情緩解程度與速度、不良反應的出現、一般情況、遠期病情的穩定性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在常規西藥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西醫結合;辯證施治
系統性紅斑狼瘡屬于臨床上的一種疑難病證,誘發因素多,起病較隱匿,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臨床診斷需要相應的免疫檢測技術。病情的存在會對患者的多個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并可能產生嚴重的并發癥而導致死亡。隨著近年來免疫檢測技術的提高,治療過程中通常需要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進行治療,在短期內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長期應用上述藥物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對疾病轉歸和遠期療效、患者的生存質量等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02年3月~2012年3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4例,女35例;患者年齡18~47歲,平均年齡(29.5±7.3)歲;治療組中男3例,女36例;患者年齡19~48歲,平均年齡(29.1±7.2)歲。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和中途因其他因素退出治療者均已排除在外。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對照組 主要采用口服強的松,按體重1 mg/kg,晨起頓服,連服8 w,然后逐漸減量至0.5 mg/kg,病情嚴重者或伴有嚴重腦、腎損害,漿膜炎者同時使用環磷酰胺沖擊治療,每次劑量10~16 mg/kg,加入0.9%氯化鈉溶液200 ml內,靜脈緩慢滴注,時間要超過1 h。除病情危重每2 w沖擊1次,通常每4 w沖擊1次,沖擊6次后,改為每3個月沖擊1次,直至病情活動靜止后1年,才停止沖擊。
1.2.2中醫辨證施治 ①熱毒熾盛型:患者中度以上發熱,口干、煩渴,或伴面部蝶形紅斑,關節熱痛、舌質紅絳、苔薄白或薄黃,脈數。施治:生石膏30 g,知母15 g,生地黃20 g,牡丹皮12 g,忍冬藤20 g,赤芍藥、梔子、黃芩、黃柏、黃連各10 g;②陰虛火旺型:患者低熱,口苦,不欲飲,唇紅,乏力,面差,牙齦出血,可見面部蝶形紅斑,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枸杞子30 g,熟地黃、山藥各20 g,墨旱蓮15 g,女貞子12 g,茯苓、牡丹皮、澤瀉、山茱萸、黃柏、知母各10 g;③氣陰兩虛型:患者氣短,乏力,心累,口干,脫發,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黃芪30 g、生地黃20 g、人參、當歸15 g,麥門冬、玉竹、五味子、白芍藥各10 g,川芎、炙甘草各5 g;④脾腎陽虛型:患者畏寒,乏力,全身水腫,納差,心累,氣短,舌質淡胖,苔白厚,脈沉細弱。熟附子、肉桂各15 g,干姜10 g,山茱萸、白術、山藥、牡丹皮各10 g、熟地黃20 g、黃芪40 g、茯苓15 g。在上述基本辯證分型基礎上,夾淤者加川芎、丹參、紅花;夾氣滯者加柴胡、郁金、枳殼、木香;夾風寒濕痹者加羌活、獨活、威靈仙、薏苡仁。陽虛水泛者加防己、蜂房、豬苓、澤瀉、大腹皮。水煎服,每日服用1劑,分成早晚各一次服用,治療期間根據病情的輕重,用藥時間為1個月~1年遠期隨訪觀察5年。
1.3觀察項目 選擇兩組在治療期間出現的臨床癥狀和抗核抗體(ANA)、抗dsDNA降低程度、遠期病情的穩定性、患者的一般情況和生存質量、等五項內容作為觀察項目。
1.4滿意效果評價方法 ①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抗核抗體(ANA)、抗dsDNA一個月內降至陰性,無明顯向心性肥胖、骨質疏松、免疫力無下降,患者一般情況和自覺狀態良好,三年內無復發;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抗核抗體(ANA)、抗dsDNA一個月內降至>1+<2+,有較明顯的向心性肥胖,骨質疏松,免疫力有所下降,自覺狀態較好,三年內有一次復發者為有效;③效差: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有明顯的向心性肥胖,骨質疏松,免疫力下降明顯等病發癥,抗核抗體(ANA)、抗dsDNA一個月內下降>2+,三年內復發2次以上或5年內復發病情更嚴重者為效差。
1.5數據處理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 結果
2.1兩組在治療觀察期間相關項目對比統計見表1。
2.2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后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控制總有效率為71.8%;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后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控制總有效率為92.3%,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在中醫學理論中屬于“痹病”、“痹證”、“虛證”等疾病的范疇,該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與水腫、飲證、血證、周痹、熱痹、陰陽毒、丹疹、日曬瘡、蝴蝶瘡等疾病較為類似。中醫認為本虛標實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主要病機,素體不足、真陰虧損屬于該病之本;郁熱、血瘀、積飲、水濕屬于該病之標。在治療過程中多數情況下以滋陰清熱、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溫陽健脾、利水消腫、通絡除痹為主要思想。生石膏、知母等對體溫中樞所產生的抑制作用較強,黃芩、忍冬藤、生地主要具有抗過敏、抗變態反應、抗風濕、解除肌肉酸痛等治療功效,赤芍、丹參、川芎等可以對血管炎進行控制機,使血管能夠充分擴張,使微循環及末梢血供狀態得到顯著改善,使皮膚瘀點紫斑減輕,人參、黃芪能提高器官活動功能,提高正常免疫功能,使受損的器官功能得到恢復。綜上,中醫藥的合理辯證施治,配合西醫治療方案,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貴紅,李向培,汪國生,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抗體與腎臟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0,14(05):677-678.
[2]王文軍,溫江濤.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患者外周血Th17細胞的檢測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2(06):572-574.
[3]閆蕊,陳志偉.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輕鏈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14(05):682-683.
[4]顧軍花,陳湘君,鐘麗丹,等.自身清顆粒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療效評價[J].山東中醫雜志,2012,27(11):734-736.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