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斌娟
摘要:目的 對不同封管護理方法和血透患者深靜脈導管感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66例,并以就診順序為依據,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均行深靜脈置管,前者采用肝素與慶大霉素的封管護理方法,后者僅給予肝素封管護理,比較兩組的感染事件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的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血透深靜脈置管患者,采用慶大霉素與肝素的封管護理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封管;血液透析;深靜脈置管;導管感染;護理
血液透析是當前治療腎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種常用手段。它通過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纖維內外,通過彌散/對流進行物質交換,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并將經過凈化的血液回輸的整個過程稱為血液透析。在血透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深靜脈置管,雖然該方法具有創傷小、留置時間長等優勢,但極易引發深靜脈血栓形成、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故做好封管護理工作至關重要[1]。我院對收治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封管護理方法,現將具體情況作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對象均為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均行深靜脈置管。本組66例患者中,男38例,女28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5.6±4.4)歲;疾病類型:40例慢性腎功能衰竭,1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藥物中毒伴腎功能不全;置管部位:37例頸內靜脈,20例股靜脈,9例鎖骨下靜脈。根據就診順序的先后,將66例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3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值得比較。
1.2方法
1.2.1深靜脈置管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分別在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下行深靜脈穿刺。穿刺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之后采用雙腔包行深靜脈置管。使用撕脫型擴張導管置管法,置管后連接時用肝素帽,導管內依然保留純肝素。與此同時,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口,留意是否出現滲血。2 h后,若穿刺口依然干凈,則使用5%的聚維酮碘溶液呈順時針方向對穿刺消毒3次,再用透明貼或者貼膜覆蓋。
1.2.2封管方法 血液透析后需要封管。在封管之前,應先給予15 ml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動脈端與靜脈端的殘血。對照組:取2 ml生理鹽水,再取12500 U肝素,稀釋后注入到導管內封管。實驗組:取8萬U慶大霉素與12500 U肝素混合后,注入到導管內封管。封管后,重新換掉肝素帽接頭,取無菌紗布覆蓋。
1.2.3管道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應每日對患者導管插入情況進行檢查,交接班時注意登記好導管的置入體內長度、日期等信息,留意雙腔有無回血、穿刺口皮膚變化情況。每次操作之前,應先將封管液與殘余血液抽出,然后取10 ml生理鹽水注入,導管通暢才可進行下一步。
應注意的問題:封管多采用脈沖式手法為主,若封管時發現堵塞或阻力較大,不可繼續向內推壓,以免血栓進入到血液內。溶栓治療時,可采用尿激酶方法;封管時,必須完成一側封管才可進行另一側封管,以免導管和空氣長時間接觸,引發空氣栓塞。
1.3觀察項目 記錄并比較兩組的導管相關性感染事件發生率,評價兩種封管護理方案的優越性。
1.4判斷標準 符合以下條件者,均可被診斷為導管相關性感染:病人穿刺口皮膚發生紅腫、熱痛,且出現膿性分泌物或者結痂,為局部感染;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惡心、頭痛等癥狀,且均出現血透后,經過幾小時或幾十小時后,癥狀消失,或者減輕,而血透時會再次出現至少3次以上癥狀,為全身感染[2]。
1.5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分別為x±s、%,檢驗方式分別為t與χ2,以α=0.05為校驗水平,P<0.05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共3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約占9.09%;對照組共10例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約占30.30%。實驗組感染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χ2=4.694,P=0.030<0.05)。
3討論
在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并發癥,較常見的如感染。有研究[3]指出,超過50%的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菌血癥的原因,認為與血管通路感染有關。實際上,封管方法及護理措施是否恰當與感染情況的發生密切相關。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實驗組采用了慶大霉素與肝素聯合使用的封管及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肝素封管及護理方法。從結果中可看出,實驗組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僅9.0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30%,兩組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這表明,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中,采用慶大霉素與肝素的封管護理方法,效果優于單一的肝素封管護理方法。本文結果與相關文獻[4]闡述的觀點基本保持一致,進一步說明了慶大霉素與肝素的封管護理方法在血液透析者中的應用價值和可行性較高。
為了預防或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采用恰當的封管方法,并加強護理干預非常重要。①合理選擇導管及敷料。導管的材質會直接影響微生物的附著能力。一般情況下,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管道,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與感染的發生。因此,在選擇導管時,應選擇材質較好的,敷料也一樣。通過使用透明貼膜,能夠將穿刺口皮膚大范圍覆蓋,且緊貼皮膚、透氣,可實現對穿刺口皮膚的實時觀察。②置管技術。操作人員的置管技術是否熟練,與感染事件的發生緊密相關[5]。反復地穿刺置管,很容易損傷局部皮下組織,增加炎性反應的發生風險。為了避免技術因素引起感染,本次研究中的置管操作均為同一名醫師完成。③避免導管長時間留置。導管置入體內時間如果過長,很容易引發感染事件。護理人員應嚴格把握導管的使用指征,及時處理可能引發導管相關性感染的不良現象。同時,注意采取恰當的封管方法。④嚴格按規范流程操作。在血透封管操作中,護理人員高度重視個人衛生。比如,接觸患者前,必須使用消毒洗手液將手清洗干凈;使用導管時,必須對動脈端與靜脈端消毒;若出現栓子或血塊,應及時把導管浸泡于尿激酶液中;使用臭氧空氣對消毒機進行消毒處理,并適當限制家屬探視,預防交叉感染。
由上述可知,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置管操作中,采用慶大霉素與肝素封管護理方法,能夠有效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的肝素封管護理方法,不失為預防血透患者深靜脈置管感染的一種良好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撒志梅,張雪梅,李夢嬌,等.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置管方法的改進及應用效果[J].寧夏醫學雜志,2015,37(08):749-751.
[2]周翠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15,15(01):68-71.
[3]吳允東,陳芳.抗生素封管預防血透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效果的Meta分析[J].北方藥學,2015,12(12):144-145.
[4]李靖,孫道冬,舒勇,等.血透患者兩種部位臨時性深靜脈置管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比較[J].海南醫學,2015,26(05):709-710.
[5]黃志霞,李桂珍,鐘慧,等.兩種封管方法對血透患者深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15,14(14):74-76.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