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東
摘 要: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廣泛推行,快樂教學因其符合小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和喜好嬉戲玩耍的性格特征,而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而數學活動的開展是營造小學數學快樂學堂的關鍵。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活動的特征和意義,從而探討了如何在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
小學數學的活動教學法,是以小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學習興趣作為基礎,通過主動探索、改造、變革活動對象作為特征,從而實現小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數學活動,可以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有效實現以小學生為主體進行實踐活動的數學課堂教學,營造出充滿挑戰性又豐富多彩的快樂課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數學活動不再強調活動的結果,而是更注重活動的過程,將活動作為問題的載體,巧妙挖掘來源于實際生活或者教材中的數學問題,引導不同思維水平的小學生去參與研究不同水平的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活動使學生直接獲得知識和經驗,實現快樂學數學的教育目的。
一、小學數學活動的特征
小學數學活動作為現代數學教學的主要模式,有著多元化的特征。
(一)數學活動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可謂是數學活動最主要的特征,呈現出多個緯度的開放特點。(1)活動內容的開放性,即要求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具有可選擇性;(2)活動過程的開放性,即要求活動的全過程應當是適時變化并呈動態發展;(3)活動空間的開放性,即數學活動的開展和進行并非要完全局限于課堂中;(4)活動關系的開放性,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習者和傾聽者,學生作為活動的跟隨者,同時也是活動的主體和引導者;(5)活動結果的開放性,即活動結果并非只有一個,而是會呈現多種可能。
(二)數學活動具有階段性
數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年齡心理特征來制定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分階段進行的。
(三)數學活動具有整體性
小學數學活動是物質和實踐活動的統一,也是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統一,是雙向轉化的過程。
二、小學數學活動的意義
數學活動對于營造輕松快樂而又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具體如下:
(一)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活動具有探究性和新穎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充分調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來對問題進行加工和解釋,從而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解決。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驗到數學的樂趣,享受學數學的過程。
(二)數學活動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學活動的挑戰性和開放性,往往能讓學生始終沉浸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并充分發揮自身個性化的見解和感受,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了學生整體的知識結構,并獲得了充分的活動經驗,體會到活動的樂趣。
(三)數學活動能促進學生交流討論
數學活動中問題的解決過程,往往需要學生盡情地展開討論和爭辯,實現充分的合作交流,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使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盡情享受思維碰撞的樂趣。
(四)數學活動能推動學生積極實踐
數學活動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操作實踐活動,并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三、小學數學活動的策略
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助于打造快樂課堂,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小學數學活動的開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借用情境來提出問題
數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問題作為主線來組織和引導教學,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可從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數學情境出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新的情境,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數學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取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巧并靈活運用。
(二)善于設計創造性問題
問題的設計對于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和進行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數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圍繞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展開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盡量避免教科書上擁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多嘗試發現型和創造型的問題,將學生至于特定的數學情境中,使學生對產生的數學問題或數學現象擁有好奇心,從而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有效地進行數學活動。
(三)合理設計階段性問題
在開展數學活動、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來針對性地、分階段地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實現數學活動效果的最大化。如在進行小學低年級數學活動時,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較為直觀形象,喜歡嬉戲玩耍,因此活動通常以直接的動手操作為主。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剪刀和紙自行設計和剪裁軸對稱圖形,以及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軸對稱圖形,如蝴蝶、蘋果、房子、松樹等,從而使學生對軸對稱有更直觀和深入的認識及了解。
(四)科學組織合作型活動
數學活動往往需要學生群策群力,通過合作交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來進行。因此,在開展數學活動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合作活動尤為重要。在組合合作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合作個體基本條件的均衡,即小組內的每個成員擁有基本相似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興趣愛好等,并且成員間較為熟悉相互信任,如此有助于小組成員形成共同的活動目標,并能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同時,合作活動的問題要具備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問題,并關注每個成員的自主性學習質量,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手段,使小組成員在合作的同時通過競爭相互提升,充分體會到活動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李高慧. 小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 西南大學 2014 .
[2] 王霞. 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現狀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4 .
[3] 賈瑞偉.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設計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