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小學語文中年級習作有明確的階段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為了降低學生的習作難度,激發興趣,我們以中年級語文單元練筆為著眼點,指導學生進行片段寫作訓練。經過一個階段的研究,總結出一套課堂教學模式:例文引入,習得方法;創設語境,口語交際;習作評改,事半功倍。
一、例文引入,習得方法
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很適合學生進行模仿。在教學中,將習作教學融入閱讀教學中,利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的片段小練筆,可以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訓練點,我們可以從課文優美句子、精彩語段、布局謀篇、課文空白處乃至文章的立意巧選訓練點,指導學生進行模仿。
在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松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這個片段先總寫了松鼠的外形特點:美麗,再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順序,寫出了松鼠的美麗。執教老師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學會按一定順序觀察動物并寫下來;(2)懂得圍繞中心句寫具體內容。在教學中,老師先出示例段讓學生總結寫法,然后通過補充中心句的方法強化中心句意識,并在寫作前讓學生先列提綱,降低寫作難度,也使文章的條理更加清晰。
我們也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上,面對作文,學生不再抓耳撓腮。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一只只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展現在老師面前,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兩個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仿寫,同時寫出了中心句,無疑這一個仿寫點是恰到好處的。
教科書中的文章都是經典范文,值得細細品味,但每篇文章的仿寫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在形式結構上,比如《小鎮的早晨》;有的則可以于空白處進行聯想或續寫,比如《田忌賽馬》后發生的事情;有的則是可以學習優美句段的,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排比句……凡此種種,需要老師獨具慧眼。
二、創設語境,口語交際
讓學生先說后寫是習作指導課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充分的語言交流,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互通有無。
在執教《看圖寫文》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例文《拾穗》一文,了解寫一幅畫的方法,再讓學生了解關于玉米豐收的一些知識,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畫面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寫起來更加容易。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內容,了解畫面的含義,啟發他們的思維,進行想象,充實畫面,并得出看圖寫文的一些小方法:細致觀察,把握圖意;啟發想象,充實畫面;創設情境,引導說話;個性寫文,具體生動。
在《有血有肉的表達》一課的指導中,首先,教師以音樂激趣導入,以“猜歌名”引出話題,說說自己與一首歌的故事,學生興趣高漲,相機進行口語交際。其后,引入兩段例文進行對比,最后,總結提煉出三種習作方法:添枝加葉法、想象延伸法、感官參與法。
在習作教學中,創設語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口語交際,對學生的習作撰寫十分重要。“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提升,學生只有先學會“說”,才能在此基礎上考慮如何寫得通順,寫得文質兼美。
三、習作評改,事半功倍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我們應當注意修改習作是學生習作的一個重要組成,而不是附加任務。引導學生修改習作,要改變“學生寫,教師改”的局面,把“改”的優先權和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作文講評上,我們一般采取的是梯度講評,想要尋找不同層次的文章進行交流,比如,在一次習作練兵中,我們一般會找出寫得好的、一般的和問題較多的學生作文進行講評。以此讓學生進行對比,找出別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不足,從中進行修改。然而對于學生作品間的共性與差異我們卻很少關注。在《心理描寫指導課》中,教師讓學生撰寫這樣一個情境:“我在家等媽媽送我生日禮物,媽媽過了好久才回來,可是卻兩手空空,此時你的心里會怎么想?”老師講評作文時,讓學生自主發言,有一個學生寫到應該體諒媽媽,而另一個學生卻寫媽媽是騙子,很討厭媽媽。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對第二個學生的想法進行引導,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先寫第一個學生的想法加上“轉念一想”再寫第二個想法,這樣既讓內容豐富了,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矛盾的心理如何撰寫,一切水到渠成。所以,教師的講評要有充分的準備,也要有臨場的靈活。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老師關注到習作的評改,習作評改的主體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如在《有血有肉的表達》一課的指導中,教師巧妙運用評價量表,讓學生當堂自評、互評,當堂修改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習作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而習作的起步訓練尤為重要,以課堂小練筆為起點,抓好習作訓練點,激發學生寫的興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韋憲榮.小學生習作能力培養及提升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