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克英
《金色的腳印》一課上完了,回顧本課的教學情景,感受頗多。最深刻的體會是:切實有效的預習是成就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
一、巧激趣引題,靠知識牽引,入思考佳境
師:同學們,人與動物或動物之間發生了很多真摯而感人的故事,今天的故事又將給我們怎樣的感動呢?(寫課題:“金色的腳印”)
教師巧妙地、藝術地引入新課,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思考方向,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寫時我有意把“腳印”寫成了“魚鉤”,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騷動。我順勢引出了本課的思考)
師:同學們,在《金色的魚鉤》一課中,我們交流過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以“金色的魚鉤”為題而不用“老班長”?
生1:魚鉤是老班長留下的遺物,看到魚鉤,就會想起老班長。
生2:金色是閃光的,象征著老班長舍己救人的革命精神,將永放光彩也將永遠激勵一代代后來人。
師:沒錯。在預習本課時你是否想過本文的作者為什么以“金色的腳印”為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再讀課文……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于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成功的問題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談初讀體會,曉課文內容,理文章脈絡
師:結合預習,請你告訴大家,你知道了什么?(2分鐘后)
生1:我知道了,為救孩子,狐貍父母想盡了辦法,很辛苦也很聰明。
生2:正太郎被狐貍一家的親情感動,不但幫助了狐貍父母,同時也得到了狐貍父母的救護,最后放了小狐貍。
生3:讀了課文,我又一次證實了動物也有濃濃的親情,還有知恩圖報的思想,跟人類一樣,了不起啊!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文章重點介紹了哪幾個角色?又是怎樣聯系到一起的?
師:老狐貍為救小狐貍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又做了哪些事?
師:正太郎失足受傷后,狐貍父母是怎樣做的?我們一起理一理。
師生合作,邊交流邊畫表總結。
這一環節,完全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完成的。
三、再讀文,釋疑難,細體會,深挖掘
師:知道了正太郎與狐貍一家的故事,那么你最被故事中的誰打動?請你再細讀課文,然后與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悟!(8分鐘后)
生1:以前狐貍留給我的印象就是狡猾,可以說我很不喜歡它,但是讀了這個故事,我的看法徹底改變了。狐貍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也很有韌勁,為救小狐貍,狐貍夫婦想盡了辦法,甚至用上了“調虎離山計”,真是叫人敬畏啊。
生2:沒錯!除了“調虎離山”,它們還想到了持久戰,從長計議呢!
一陣掌聲想起……
生3:我被狐貍父母想盡辦法救孩子,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打動了。課文寫到:“正太郎發現兩只老狐貍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一個“毛色黯淡”,讓我體會到,它們為了孩子,心里是多么擔心、焦急、煎熬啊!沒想到動物也有這樣偉大的父母之愛。
師:真不錯!你都能分析、品讀文章了。
生4:我認為正太郎保護動物的做法,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生5:如果說“愛孩子”是動物的本能的話,我覺得老狐貍知恩圖報的品質更值得我們贊賞。
師:對對對!剛才大家說得太好了,無論是正太郎幫助狐貍,還是狐貍救正太郎,都給我們一個啟示:人類和動物應該友好相處,這樣生活才會更美好!
師:再讀:“迎著耀眼的朝陽,狐貍們的腳印閃著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處。”想一想:為什么狐貍們的腳印會閃著金色的光芒?有什么寓意?把“金色”換成“銀色”好不好?為什么?(兩分鐘后)
生1:我覺得換了不好,由“金色”我聯想到了金子,金子是很貴重的,這里預示了狐貍一家真切感人的親情很可貴。
生2:對對對,不光親情可貴,正太郎照顧狐貍,老狐貍知恩圖報的精神也很可貴。
生3:我從“一直延伸到密林深處”感受到,狐貍一家甜蜜歡樂的生活將一直延續下去。金色的光芒,正預示著這種幸福的生活光芒將永遠閃爍。
生4: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們,他們身上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傳揚,狐貍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發生的故事值得我們永遠珍藏。
師:看到老狐貍夫婦想盡辦法救小狐貍的情景,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請給大家講一講!”(暢所欲言)
對此我認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無疑是對學生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關愛。即便他們的一些見解還帶有片面性,也不一定正確,但它卻與眾不同,很有創意。
四、結全文,余空白,留遐想,促感悟
師:同學們,故事打動了我們,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結合插圖,再看課文最后說的那一串金色的腳印,就像一個長長的省略號,仿佛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思考的東西呢!請你再認真地讀一讀,悟一悟,或許會有新的收獲呢!
力求讓預習在感悟中得到提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需要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的熱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探索感悟方法,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王學斌.搞好課前預習,打造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3(10).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