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巧
摘 要:學生這個教學主體,作為教師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著力點,在英語課堂這一主渠道實施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發展。
關鍵詞:英語;主體;興趣
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主,缺乏對教育主體的認識,過分強調教師的講,缺乏師生的互動交際。而現代英語教學在于開發學生的潛能,驅動其主體發展機制,強調“以人為本”。因此,教師們把啟動人最本質的屬性——主體作為教師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著力點,在英語課堂這一主渠道實施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的發展。
一、強化主體性
教學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動性。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給兒童,而是出自兒童本身,這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簡單的認知體,而要把他們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途徑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啟發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中走出來,把自身當作認識的對象,引導他們積極思索,自主實踐,學會學習,生動活潑地健康發展。如在學生掌握“What do you like?I like…”這一句型后,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調查本組組員所喜歡的球類運動,并填好記錄表,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喜歡的球類運動,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小組內進行口語交際活動。在交際活動中讓學生拓展一些禮貌用語,如Excuse me/Thank you/Not at all等等。通過上述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增強。這不僅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還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激發主體情感
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應情緒飽滿、面帶微笑地走進課堂,在教學中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欣賞、包容每位學生。當學生出現發音、拼讀等錯誤時,由于膽小、害羞等原因而不敢開口,根據自己的理解錯用語句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使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可通過無意識的語言學習促成學生語感的自然生成,幫助學生進入真實的語言氛圍,使他們真正掌握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給每個學生起一個通俗易懂而又別致的英文名字。根據學生名字特色起,如給叫蕭翔的男生起名叫Fly,意為飛翔;有根據學生名字諧音起的,如叫袁兵的男生就叫Robin等。這些名字對學生的新鮮感可想而知,過了幾天,學生們不僅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還會叫任何一個同學的英文名字了,這樣學生的主體情感被激發了。歌曲對孩子來說永遠是富有吸引力的,小學英語教材特點之一就是歌曲多,教師堅持用每周一歌熏陶他們,如“Do you like basketball?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等,由于學生曲不離口,這樣,英語的使用率大大提高,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都增強了。每個孩子喜歡聽故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堅持每課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當然要有一定的要求,如聽完故事后要求學生用英語說出故事主人公的名、姓,并簡單復述故事或表演英語短劇等,讓學生在故事片中感受異國情調,了解異國習俗及文化差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讓孩子們自愿組成學習或活動小組,每隔兩個月開展一次英語手抄報比賽。這樣不僅為學生學習英語創造了環境,讓學生感受濃濃的英語學習氛圍,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設計英語手抄報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設計主體活動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重在信息溝通和語言交流。形象地說,為用而學,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主體活動來實現的,因此精心設計主體活動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應該面向生活,讓學生走進課堂。教師要善于創設語言環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最真實的語言交際過程。課前放一首英語歌曲,師生即興談話,談論天氣,課堂用語的使用等,都是活化的語言。教師還應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語言環境中靈活地學習、運用英語。如下課時不必說“Goodbye”,可變換方式,中午可說“Its time for lunch,Good appetlte!”周末可說:“See you next week,enjoy yourselves!”等;又如在教學星期名稱時,可結合學過的動詞短語,讓學生說說一周的活動安排:I go to school on Monday,I play basketball on Tuesday。生活會話情境更是隨處可見,早上起床后洗臉、刷牙、吃早餐可說:“Wash your face,Brush your teeth,Have breakfast。”就餐時可說:“I want some bread and a glass of milk,Help yourself!”等。這些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來,為語言教學增添了真實性,文字材料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活化為真實的語言。語言是一種技能,而訓練則是獲得技能的唯一途徑與方法。教師可借助實物、圖片、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等,給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多元化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融語言、感情為一體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活化語言訓練為交際。
總之,如何進一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確保學生能生動活潑,積極健康地發展,還有待每位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