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志
摘 要: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數字家華羅庚說過:“任何一個人,都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數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學是為了不要教”的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數學;自學能力;培養
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復雜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深入理解和領會知識的內在含義,形成相應的解答練習或解決問題技能的過程。新課程理念指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謂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實際上就是以學生自學為主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下面,就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談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效率。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理解學生,就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給他們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給他們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一片真誠和苦心,在老師對他們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能,逐漸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增強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
另外,讓每個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教學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后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的感覺,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的持續的興趣,所以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如課堂上,設計不同難度的題,讓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題。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教師千方百計激活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二、指導課堂探究合作,提高自學效率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學通常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要方式,在客觀上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中幾乎看不到猜想,實驗,觀察,歸納,推斷等學生的實踐探究過程。在新課標下,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學生才有強烈的求知欲,才會尋找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才會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興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首先,創設情境,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針對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思。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去討論、嘗試、探究,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敢張揚個性,在探索未知知識的同時,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其次,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我們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幫助。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怎樣學習”導向,教學生學會學習。另外,創造合作機會,形成合作習慣,提高合作效果。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為最終目標。
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
數學能力的培養,就是使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目前,重視學生的自學、獨立教育已成為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趨勢。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數學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來不得半點虛假,因此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才不會誤解題意。認真審題,就要學會“摳字眼”、“拉關系”。
2.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數學中的“解決問題”是學生們最頭痛的一部分,這部分又恰恰是學生走向社會后進行計算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養成一遍讀題,一邊思考的習慣。
3.培養學生做題檢查的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直接參與者,出錯時因為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訂正又被教師過于包辦。因此,在處理錯題訂正的問題上,教師不要一來就指出學生的錯因,而是讓他從題目、數據、計算過程、最后答案各個環節逐一檢查,真正參與整個檢查過程,在學生是在找不出錯因時,教師加以點撥,對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給予講解,讓學生感悟、體會。
4.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學生所學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后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內容,要把分散在課時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成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另外,善于對出錯題,典型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細致總結,使得下次遇到同類型題是思路清晰,解題游刃有余。
5.培養學生課后反思的習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反思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檢查,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強化的一種能力。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一節課自我表現的回顧,讓學生想一想,這節課有什么收獲,你認為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下節課需要注意什么問題等。經過反思,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與同學分享,將不足與缺點擺露出來,與大獎坦誠相處,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四、轉變教師角色,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概括,新課改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少講,讓學生多看、多說、多想、多做。在一系列看、說、想、做的過程中自主感悟,養成自學習慣。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對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質有極大促進作用,為未來人才的培養,發揮學生自身內在動力,探究科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