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應紅
評價,顧名思義就是對客觀事物的狀態進行評論,對其價值進行判斷。教學評價就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論,對其學習成效進行判斷。教學評價的作用很多:甄別、選拔、改進、激勵、促發展等。當前學校的教學評價過于強調了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而對評價的改進、激勵、促發展的作用重視不夠。筆者認為教學評價的關鍵作用恰恰在于改進、激勵、促發展。只有在教學中重視評價的改進、激勵、促發展的作用,才能發揮教學評價在課程改革中的導向與監控作用,才能體現教學評價在課程改革中的中堅地位。當然,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在評價時應采取多種方式,盡可能地彰顯評價的優勢,提高教學的成效。
一、因人施評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仔細觀察每個學生,你會發現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性和不均衡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評價,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準確定位自己,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下,我擔任一年級一班的語文,本學期初,我班新轉入一名農村來的孩子,名叫楊××。據了解該生的父母長年外出打工,他從小與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由于祖父、祖母年邁,忙于農活,對他既無暇管教,亦力不從心,致使該生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不及時完成……由于身高較高,一直坐在最后,因其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也不怎么關注他,導致其上課時一直低頭偷偷玩。久而久之,該生對學習已無興趣可言,各科學習成績從未及格過。自該生轉入我校后,我通過與家長座談知道了這種情況。首先我與他的家長達成一致,請家長一同配合,對他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狀況給予不同方式與標準的評價。他在學習中得優的標準與其他學生是不一致的:(1)他只要上課能坐端正,就可以得一個“優”;(2)上課能發言可以得一個“優”;(3)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亦可以得一個“優”;(4)完成的作業經我一一講解后,能全部改錯,可以得“優+”。當他第一次得“優”時,他瞪大眼睛望著我,無法相信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頭,告訴他:“其實你是一個很能干的孩子,你看,經過努力,你取得了這么多的‘優就是最好的證明。要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堅持下去,老師相信你能行!”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該生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越來越多,作業完成的質量日益提升,各科成績從開學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八十多分了……不同的評價標準使他獲得了自信心,他是踏著肯定、贊賞的階梯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的。
二、互動施評
古人曾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學中也是如此,學生往往因自己身處課堂學習的情境中,對自己的表現、學習狀況不能準確定位,學習的進程受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創設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通過聆聽同學的評價,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彌補、糾正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今后的朗讀中會逐步提高朗讀水平,獲得成功的喜悅。正如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一旦取得成功,就會因這種體驗產生動力。用成功感作為催化劑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自主評價的意識,并逐步養成“好之”“樂之”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科學自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兒童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教材特點、學生特征,創設適應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見解的精神,以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既回答了問題,又懂得怎樣審視自己結論的對與錯,學會反思。
如,在教學一年級的口語交際《這樣做對嗎》時,我故意說:“圖中的這些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非常好。因為草坪很柔軟,摔倒了不疼。草坪又很干凈,衣服也不會弄臟,多好呀。”一年級的孩子雖然小,但對于這樣的問題還是明白是非的。馬上有學生舉起小手,但我沒有急于讓學生發言,先讓同座位的學生互相說一說,之后再請個別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
“不對不對,這樣小草會很疼的!”
“這樣的話,就會把小草踩死,小草就再也活不成了。”
“這些小孩在草坪上玩得很開心,摔倒了不疼,衣服也不會弄臟。可是他們是開心了,小草卻遭殃了。有的小草受傷了,有的小草被踩死了。如果許許多多的人都像他們一樣,我們就見不到綠油油的草地了……”
我說:“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怎樣去做。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幾位同學發言與你自己的發言相比,哪一個說得好,為什么,四人一小組交流一下。”孩子們在相互的交流中體會他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評價的作用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應該是:改進、激勵、促發展。只有通過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切身體驗成功的快感,從而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舒長順.發揮評價作用 提高教學效果[J].物理教學探討:中教版,2001,19(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