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

【摘要】基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當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應該構成“生活化”的課堂。本文,筆者以《IP地址和域名》為例,探討如何巧妙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促進自身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 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46-01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課堂教學應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實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注重課堂之源,巧妙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使學生明白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教育主義的重要理念是“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作為順應社會和時代發展而興起的課程,信息技術已是一個與時俱進、適應當下學習和生活的工具。如何引導學生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是擺在當今信息技術教師面前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結合本案例,筆者認為,實現信息技術課“實用性”的策略有以下方法:
(1)引生活實例,激發興趣與動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相結合。教師引用生活實例導入新課,能夠使學生感悟到信息技術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然后利用學生想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產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在本案例的環節一,筆者以 “借IP地址尋人”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點,這個視頻是新聞案例,真實有說服力;且“尋”的是中學生,切合所教學生的年齡段。學生自然會對IP地址產生好奇,希望了解更多關于IP地址的知識,產生了一探究竟的源動力,主動帶著興趣去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2)解生活難題,體驗成功與快樂
在英國著名哲學家斯賓塞看來,“教育應當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科學知識,為完滿的生活做好準備”。信息技術課堂應該將 “學”與“用”結合起來,讓學生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主動學習知識技能,并將所學運用在生活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環節二,筆者根據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的“腳手架”原理,讓學生當小小偵探,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借助IP地址的唯一性甄別網絡信息真偽。學生通過查閱課本或者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得知可以根據IP地址定位到上其所對應的地區,這樣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尋求解決方法,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并產生再次探究的動力。
(3)借生活經驗,掌握知識與技能
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習者需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以自我為中心的主動探究和主動發現來建構新的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水平,先讓學生復習舊知,然后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展開聯想,思考探究,從而更有效率地掌握新知。
在本案例的環節三,以學生常見的電腦室和課室來營造出學生曾經體驗過的情境,通過機房的類比,學生也就容易理解IP地址也應該按需分配,提高資源利用率。這樣,拉近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使得本來抽象的“動態IP地址”變得鮮活起來,學生的感悟會更深,教學效果也就會更好。
(4)創生活情境,規范道德與行為
“授業解惑”固然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更為關鍵的是“傳道”。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不僅僅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技術與人”的關系,逐步建立科學的“三觀”,使學生在“成才”的同時“成人”。
在本案例的環節一和環節四,筆者都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創設和學生生活相符的情境,進行了德育滲透教育。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學生深刻明白到網絡上也必須遵規守法,樹立起善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自發地爭當信息時代好公民。這節課之后,筆者留意到不少學生原來QQ空間上的一些不良或不當信息已經悄悄地刪除了,QQ群里的聊天內容也有所改觀。
(5)設生活練習,提升能力與素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
互聯網是如此浩瀚,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無法涉足互聯網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本案例的課后作業的設計上,筆者讓學生從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在日常的上網過程中IP地址的其他應用,時時留意,處處留心,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這樣既鞏固了學習效果,也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的價值。
總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初中的信息技術課堂,應充滿生活氣息,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體驗、探尋、理解和感悟信息技術潛在的奧秘及知識的真諦,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趙祥麟、王承緒譯.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7
[3]魯志鯤.腳手架理論對學前兒童教學的啟示[J].理論建設,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