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啟東
摘要:由于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并且處于“四二一”這樣的生活模式中,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餐桌上的禮儀被凸顯出來。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對自己孩子關于餐桌禮儀方面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忽視也是對我國傳統禮儀的一種遺忘,同時還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禮儀發展。所以,必須從小要加強對孩子的禮儀教育。主要針對小學生的餐桌禮儀方面的現狀和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餐桌禮儀;教育
餐桌禮儀最關注的就是細節之處,家長不會太關注孩子在餐桌上的禮儀培養,認為只是很小的方面,但是,往往細節能夠決定成敗,從細節的處理之處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習慣以及做事方法等,只有關注細節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必須要從小關注對學生細節之處的培養。
一、小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餐桌禮儀
由于現在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加優越、富足的生活,很小就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身邊培養,由于長輩比較溺愛孩子,家長短時間接觸沒有辦法看出來孩子在生活中的變化,在有限的時間內也要無限地寵愛孩子,所以有了以下的幾種表現:
表現一:孩子是家里的中心,孩子想吃什么馬上滿足,全家人的餐潽要跟著孩子的喜好決定,不喜歡吃的絕對不能上桌。
表現二:在家里,有好吃的、孩子愛吃的菜都是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們可以隨便吃。這樣就養成孩子在餐桌上比較霸道的習慣,即使是出去吃飯,也是把自己喜歡的菜放在自己面前。在餐桌上也沒有辦法立即改掉孩子的這種毛病,讓大人感覺到非常的難堪。
表現三:沒有正確的坐姿,甚至出現亂敲桌子、碗筷的現象。
表現四:吃相不雅觀,對自己喜歡的菜大口咀嚼,塞了滿滿一嘴,或者是用自己的筷子在餐盤中挑出自己喜歡的吃的,餐盤如“戰場”一般,非常亂。
表現五:以自己為準,沒有對長輩的尊重和禮貌等。
二、如何糾正小學生餐桌禮儀的教育
1.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認知和訓練
良好的行為養成是需要一段過程的,在最開始要提升學生的認知和訓練。學校方面,可以利用課堂的渠道對學生開展教育。學校可以通過的活動課程、午會和課間進行對文明用餐的宣傳,還有用餐禮儀細則的落實訓練。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教育手段,增強記憶。例如,把用餐禮儀變成兒歌,在課前、開飯之前讓學生朗誦,把這些習慣形成一種意識,讓學生可以改掉自身存在的餐桌上的不足之處。
2.營造氛圍,爭取“文明用餐”章
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需要一定的時間,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改掉自己原有的習慣,樹立起良好的用餐文明,可以在班級里營造出來用餐文明細則。在每個班級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他們需要改善的爭章要求,學校進行統一的刻章和圖標的制作,然后把需要實現的目標制訂在墻上,教師可以根據目標進行不同的訓練,鼓勵學生根據目標進行訓練,爭取為班級得到獎章和榮譽,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用餐禮儀,改正學生的行為,通過競爭的方式把這個行為養成的時間縮短。學校為了加強學生的改變速度,可以在廣播或者是比較大的會議上對獲得獎章多的班級進行表揚,營造一種用餐禮儀“比、學、趕、超”的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能夠為班級作出貢獻,并且不斷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習慣。
3.主題研討,達到最佳教育實效
在班級班會上,可以把“文明用餐”形成主題教學研討的形式,通過教師的渲染和教學,提升班級活動的有效性。學校應該加強對“文明用餐”的重視程度,每個班級都要積極宣傳文明用餐的重要性,對于開展效果比較好的教師,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讓大家都能找到更好的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在這樣的交流活動中,教師可以取長補短,加上自己在班會上的不斷宣導,能夠改善學生不良的用餐習慣。
4.過程性評價,將行為習慣逐漸內化
及時準確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表現出來的用餐結果,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進行評價,讓學生關注整個養成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其他方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學生可以在班級中進行自我評價還有相互評價,在家長會上,也可以讓家長說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改變。通過這樣的反饋,能夠讓教師及時調整講課方向,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講課方式,逐漸提升學生的內在行為修養。
總之,糾正學生的餐桌禮儀要從小做起。但是,也要意識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很快有非常大的效果和進展,所以,教師應該細化教育目標,把每一個細節內容落實到講課內容上,并且注重與家庭教育的統一,讓學生的行為素養逐漸形成,關愛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