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靂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們也不斷尋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高中地理課程,我們創新原有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新手段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針對學生地理素養的養成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 地理核心素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82-02
我們在長期的地理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過程中,始終沒有足夠重視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上。隨著新課標的改革,社會的不斷進步,筆者覺得不僅應該只是讓學生獲取知識,還應加強學生的地理素養培養。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
自2014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來,“核心素養”就成為基礎教育界的一個熱點新名詞。那么什么是地理核心素養呢?地理素養是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外部事物并且解決地理問題的內在涵養。而地理核心素養應該是一般地理素養的精髓,在地理素養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關鍵素養。地理核心素養被確定為四個方面,即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
高中地理課程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對自然、人文和區域地理等相關地理知識和方法的學習,使學生獲得適應終身發展和滿足社會需求的相關地理知識,掌握必備的地理技能,培養人地協調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獲得正確的世界觀。
二、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建立和諧的人地觀念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是地理教育的核心。人地觀念包含了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發展觀等,在分析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時,“人地關系”協調是我們參照的基本觀念,也為地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為建立學生人地觀念:首先是知識描述的層面,如描述地理背景,闡述人們對地理環境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其次是分析層面,如分析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說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人地關系階段性的變化;最后是評價與決策層面,針對區域發展中存在的人地矛盾,貫徹保護自然環境、獲得人地協調、走可持續發展思維提出相應的措施。
(2)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關系到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和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涉及到分析和綜合兩種思維方式,地理學的研究中自然、人文的各種要素相互交織,不同的區域要素的組合多種多樣,“綜合的分析”用于地理解釋,是由果及因的思維,“分析的綜合”是由因到果的推理,多用于地理現象的預測。
《自然環境整體性》這一課中,對黃河地上懸河的成因,讓學生從河流的泥沙淤積、黃河上游的地形地貌、氣候、人類的活動等因素方面入手,從自然地理要素整體性的角度去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無形培養了其綜合思維能力。
(3)課堂探究,提升學生的區域認識素養
區域認知是人們對地球表層不同區域加以認識的過程,是在人地觀念影響下指導地理實踐的基本方法。區域認知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養成從區域的角度來研究分析地球表層區域的習慣,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也能使得學生基于區域情境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人地關系。另一方面區域認知可以推動地理的應用,如在具體的區域開發過程中,通過對某一區域環境的檢測,預測區域環境的變化態勢,為環境治理和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 “區域認知”素養,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提升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理解區域劃分的尺度思想。其次提升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區域發展條件,一是要了解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二是要了解區域的人文環境特征。
(4)開放課程,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活動經驗,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這門學科中應當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將地理實驗引入課堂,它可以直觀地、高效地展示某一地理現象,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與原理。其次開設選修課增加課外實踐,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三、結語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任重而道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斷探索新的方式,加強培養學生地理素養,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體會人地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參考文獻:
[1]陳實.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袁德龍.高中階段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1(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