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
“一課多研”是指同一教學內容由多位教師實施教學,大家在集體備課和聽課、評課中相互比較、切磋,再進行二次設計的教研形式。在實際工作中,它因具有“展現個性教學”“促進自我反思”“實現合作共享”等特點而成為教研活動中備受關注和推崇的策略之一。
一、把只提出問題的教研轉換為研討解決問題
開始,我們并沒有一下子進入課程的實施,而是將一線教師遇到的比較普遍、典型的問題或當前亟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確定為研討主題,鼓勵教師從問題、困惑人手開展教研。教師把工作中常遇到的問題,通過自下而上的研究,讓教師成為自身實踐的研究者,成為研究的主體。例如,老師把“幼兒園晨間活動”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在教研活動中老師歸納出幾個問題:
1.活動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行器械的運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質量為什么不高?
2.活動的組織形式如何打破放羊式,使晨間活動具有創新性、多樣性且活動目的明確?
3.為什么老師在指導時規定的內容多,幼兒模仿性學習多,但忽視了幼兒的自主學習行為?
二、改進“一課多研”的方式。為新老教師“量身訂制”教研過程
1.第一研:“實踐課”后的全員互動——重人人參與,體現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目的:研討新教師執教的活動,活動中所采用的道具是否恰當,指出案例設計中沒有發現的問題,反思、診斷問題的成因,探討解決的方法。融合集體的力量,探討解決的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老師在對活動目標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問題。老師想面面俱到,似乎也沒有抓到中心點,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沒有層次遞進的主線,顯得不夠緊湊。在研討的過程中,并沒有給老師太多的內容,但卻是目標明確的研討,可以讓參研的老師明晰自己的責任,做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其效果遠勝于多次的泛泛而研。所以,每一次的研討我們只需解決重點問題。
2.第二研:“跟進課”的合作式互動——在合作互動中分享
“一課多研”活動過程是不斷實踐與研討、不斷反思與改進的過程。因此,它是實現同伴互助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任務:通過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相互間合作意識的培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促進參研教師教育行為的進步。
“跟進課”由大陳老師和王老師各上一次。我們鼓勵任課教師大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第一研中的研討結果,展示自己的教學特色。通過實踐與研討,老教師和新教師之間不斷碰撞、協商、思考、比較、跟進、剖析與評價自己有關的理念和行為,互相擴大和豐富彼此好的理念,自覺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這樣的過程,不僅使三位主角教師感受頗多,參與研討的教師也受益匪淺。這種方式也大大改變了由一位教師任“主角”而使大家產生視覺疲勞的狀態。
在一課多研的教研活動中,集中聽課,教師評議,集體反思,提出修改意見,再一次通過觀摩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加以驗證。其中的每輪研討,都凝聚著廣大教師的集體智慧。不僅開課教師獲得成長,評課的人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同伴互助、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真正體現了智慧共享,優勢互補。
3.第三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關注過程和改進
“一課多研”有別于其他教研活動最重要的優勢在于教研過程的全程性、開放性,通過多輪研究和探索,實現了“議(評議)一思(反思)—做(上課)”的有效結合。以往,幼兒園經常開展的是“一課一研”活動,目的也常常是推出“優質課”“示范課”。這種教研形式雖然便捷,卻是一個“半拉子”的教研:即使教師自身反思到不足,評課也提出了改進意見,但因沒有再度繼續研討開課而不了了之,于是,評議交流時,有的教師甚至抱著“你姑且說之,我姑且聽之”的心態,而且課后評議的重點往往停留在對課的終結性評價,而不是對教學活動的改進。而“一課多研”在一節課結束后也要關注教學的效果,但關注的結果是為完善過程服務。在“地球媽媽,我愛你”的研討活動中,王老師借鑒第一研中陳老師“語言感染”的經驗,又將PPT重新制作,用卡通的形式表現,效果比第一研生動,很快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節省了時間,整個引入環節顯得更加自然緊湊。進行反復的實踐、研討、調整、再實踐、再研討、再調整的過程正是“一課多研”的精髓所在。世上沒有最好的課,只有不斷調整、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更好的課。聽課、評課,不是為了觀摩學習,也不是為了給上課者的教學評判打分,而是為了大家在教研過程中思考、交流、提高。
通過“一課三研”活動有效地溝通了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的聯系,轉變了教師的觀念,實現了理念向行為的轉化;有效地激發了教師投身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了教師間團結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圍,有利于教師群體的發展;有效地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集體反思,引發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從而漸漸養成了反思的習慣,培養了教師實踐的能力,促進了教師的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