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娣
摘要:識字是小學生學習的重點,讓孩子們愉快而有趣地學習是每一個教師的共同心愿。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漢字是音形義結合的整體,在學會方法中得趣,在動手實踐中激趣,在課外閱讀中找趣,教學中抓住一個字“趣”去突破識字教學,課堂因此而精彩,學生因此而快樂。
關鍵詞:識字;趣味;情景
我們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課文會背了,但是有的字一下子讀不出來。可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放入文本中又會發現學生又可以根據當中的語境來讀出音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學生面臨特殊的語言環境時,可以根據語境來讀出相應的音節,但是離開語境之后,字又不認識了。這些大量的字詞匯集后,讓識字成為小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習重點,這也為小學生能完成自己的閱讀提供了基礎能力。為達到“多識字,早閱讀”的目標,教學中必須抓住一個“趣”字去突破識字教學。在“趣”中找方法,學會識字。
一、創設有效情境來提高效率——寫前看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個學習情境必然會帶來兒童認知能力及心理品質的愉快。往往我們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可以自主地識字,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愛好和興趣。例如,有趣的教學掛圖,具體的實物樣本以及現在用得最多的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等等。隨后,我們可以將課文中出現的字詞,聯系身邊的事物來解說聽、看、想后,再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學會的生字和詞語,效果要比枯燥無味的說教好得多。還有根據漢字特點和低年級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利用媒體中動畫教學漢字筆畫,分析結構,示范運筆,記憶部首,就可以在學生的面前展示一個由抽象的書寫轉換到直觀的認知上,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小學生覺得學習生動而輕松。
另外,我們還要多運用諸如摘蘋果、摘星星等比賽學習情境,讓學生可以長期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中,通常我們成為“興奮”狀態中。因此,整個的識字過程中,一是讓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變得更加生動,二也是為了學生不會再在枯燥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識字不僅僅是以閱讀、寫作為目的,真正喜歡漢字的情感與主動識字愿望的培養亦不可忽略。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是不經意間關注于某物。因此,想要引起小學生學習的關注,興趣是關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寫前看”!
二、在學會方法中得趣——寫中樂
快樂是興趣的最好輔助品。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寫字,方法有詞語開花、詞語接龍,如:紅花——花心——心頭——頭發——發芽;先猜謎再寫字,如:毛毛坐在竹林里(筆)。讓學生自己找到好的識字方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重要途徑。家長、老師往往在為了孩子們都想可以積極主動地想學、會學,其實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時,指導其歸納和總結學習識字的辦法和規律。然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其識字的容量較大,學生懼怕或者回避。尤其在語文課上讀書或回答問題被漢字擋住的時候顯得是那么的無助。長此以往,問題就顯得很大了。具體歸納,原因有以下幾點:部分老師對于識字重視不夠,在課上更多地選擇分析課文為自己的重點,不愿意耗費更多的時間來教識字,久而久之無法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運用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在課本中領會每個字詞的意義并且可以延伸到其他語境中。這才是真正的學會一個個字詞。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70%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經常滲透一些形聲字教學,讓他們懂得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聲的功能,懂得在寫詞、寫話中正確運用。如:有三點水的字與水有關:洲、濱、汗、江、河、湖、海等,它們的另一邊剛好是這個字的讀音。這就是所謂的形旁加聲旁。
反過來,岡字旁的字一般就與岡的音相近了:剛、鋼、綱、崗等。
如此這般,寫出一些形聲字進行辨認,一起互動,學生的興趣很濃,掌握了方法就容易學,也容易懂。
2.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漢字對比學習,如把形近字,同音字記錄比較,就能學習記憶得更牢。
3.要認真對待詞語中每個單獨漢字的理解,同樣詞語也必須放到句子中去理解。所以,怎樣在課堂實踐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去思考識字的重要性,是教師的任務,包括組詞擴詞、說話練習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方法得當,方能學得輕松,學得有趣。此所謂“寫中樂”也!
三、在動手實踐中激趣——寫后賞
教師應該在實踐過程中順應孩子的天性,而孩子的天性就是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的心理和動手的興趣。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實踐活動中自主識字,才能提高識字興趣。每位教師的方法都不同,適合自己的,容易開展的才是好的。首先,學過的課本內容往往都是充滿童趣,學生的形象思維活躍,喜愛畫畫,老師就引導學生把畫畫在寫話本上,畫上經過孩子們創意后的畫兒,再配上新學的字詞句的內容。作業形式變了,孩子們在中間體會到了玩的快樂,學習認識漢字的過程也就變得有趣了。其次,隨著課本內容的推進,識字量不斷增加,孩子們的錯別字漸漸多了起來,而當他們形成第一印象的錯別字又是那么的頑固,有的還訂正了幾次,那個字,他還是寫成了錯誤的樣子。定期開展“啄木鳥在行動”的錯別字糾正活動是幫助孩子們及時改正錯字的有效方法,也是鞏固識字的重要途徑。具體做法是讓孩子們每人找出自己作業本上的錯誤寫到作業紙上,再張貼到教室四周,讓孩子們分組比賽,拿著紅筆去改,規定時間內取得最佳成績者勝出。當他們由自己不小心寫錯字轉變到去改別人錯字的有心人時,積極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效果也出奇的好。最后,還有在老師的安排下,把同學的作業本相互交換,讓學生們充當“老師”的角色,同學相互監督檢查尋找堆放的錯誤,也是一種身份互換。而且在同學間相互交流中,要人人參與,在結構安排、筆勢變化等方面各有所獲。寫和賞的順序是可以顛倒的,既可寫后賞,亦可賞后寫。在“賞”的過程中,除繼續培養觀察的有序性,還要讓學生明白,觀察要有心,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做個“多留心”的人,多觀察,促進細致辨認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們的“寫后賞”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四、在課外閱讀中找趣——賞后寫
在“賞后寫”的模式里,力爭讓學生在觀察中準確地記住字形,實現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學過的字要及時運用,真正做到多識字,早閱讀。學生學過500字左右后,就有了強烈的自主識字和閱讀愿望的傾向。我們需要在更多更廣的空間內去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識字空間,這就需要課外了。這時,鼓勵他們注意從課外去識字,閱讀會獲得更多的樂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積極地從身邊的一切小事、小物上引導孩子如何做一個“有心”的識字人。例如,留心動畫片、電視廣告、商品外包裝、商標、戶外廣告牌,戶外標語等學習識字,做到“時時能識字,處處能識字”對兒童來說,多是一個字,得到了老師或家長的肯定,那就是一種樂趣。
要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讀書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不能僅限于課堂內,而是要讓學生走出課堂,以課內促課外,要去閱覽室、圖書館,去書店等,組織引導學生讀一些適合他們的課外讀物。在大量課內外的閱讀中,學生學過的字得以鞏固,同時又在閱讀中接觸認識了更多的漢字。學生的識字興趣、閱讀興趣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特點,盡可能地鼓勵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著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讓小朋友學習識字變得更有趣味,是我們每一位老師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