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汪蘭

摘要 改革開放成功地實現了我國經濟外延快速擴張,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社會分配不公、經濟增長潛力耗盡再增長困難等問題。因此,供給側就成為當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就林業供給側改革而言,在林業行政管理方面,通過轉變林業行政管理理念,簡政放權,提高林業行政能力,開放林業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林業發展環境。
關鍵詞 林業;供給側;行政管理;改革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49-02
1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淵源
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動力源于需求與供給的動態平衡可以通過需求與供給的調控,實現國民經濟的發展。在這2種調控手段中,凱恩斯學派強調需求刺激來促進經濟發展,古典學派和供給學派則強調供給的調整,來實現國民經濟供給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近40年的實踐證明,需求刺激成功地實現了我國經濟外延快速擴張。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社會分配不公、經濟增長潛力耗盡再增長困難等問題。因此,社會供給質量的提升,實現經濟的內涵型發展,也就成為當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1-5]。
2 林業供給側的相對性
對林業行業整體而言,“供給側”是個相對的概念。從宏觀上看,林業行業是供給側,社會則是需求側,如圖1所示。
從微觀上看,對于林業生產機構而言,林業行政管理機構是供給側,林業生產機構是需求側,林業行政管理機構為生產機構提供行政服務;對于森林而言,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和林業生產機構是供給側,森林是需求側,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和生產機構對森林進行管護,促進森林資源增長,維護森林健康;對于社會而言,林業生產機構和森林是供給側,社會是需求側,林業生產機構為社會提供林業服務,森林為社會提供林產品和生態服務。
在林業生產機構中,還可以進行更具體的細分。例如,林業教育、科研機構是林業其他機構的供給側,為林業行業提供教育、科研服務,培育林業專業人才;林業機械生產企業是其他生產機構的供給側,為其他林業生產機構提供林業機械設備;初級林產品生產企業是林產品加工企業的供給側,為林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木材、果實及其他初級林產品;苗圃是營林、園林機構的供給側,為營林、園林機構提供種苗[6-13]。
3 我國當前林業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林業行政管理管得過寬、過死,影響林業市場發展進程,影響林業市場公平。過多、過濫的林業許可,人為給林業市場化設置障礙,如過于苛刻的商品林木采伐許可、各種紛繁復雜的林產品加工、經營、運輸許可與檢查等,不僅給林產品流通帶來障礙,還為林業行業腐敗提供了溫床,滋生政策性腐敗甚至是腐敗政策化、法制化,這是林產品市場不公平競爭的主要根源。二是林業行政管理管得過深、過細,特別是各種工程項目的審批,尤其是林業紅頂中介的存在,直接導致林業工程項目建設自己規劃設計、自己施工、自己監督與自己竣工驗收,從而使得部門利益法制化,嚴重影響了林業市場秩序自由化與競爭的公平性。三是林農利益尚未得到有效保護,突出表現在林地征占用補償仍然偏低,遠遠低于森林植被恢復費和土地最終市場價格,林地、林木被各種商業開發和政績工程低價侵占。森林火災、林業生物災害造成的森林損失,林農不但得不到追償,還往往將森林火災責任推給智障人員,并瞞報災害實際損失,致使林農無法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追償[14-17]。
4 提高林業行政能力
一是要轉變林業行政管理理念,簡政放權,開放林業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林業發展環境。林業行政部門只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管理、林業行業宏觀管理、林業公益事業管理和林業災害管理,不得介入林業行業微觀管理、商品林管理、林業工程項目建設,將商品林與林業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還給市場進行工程化管理,將林業行業微觀管理還給林業生產單位實行自主化與科學化管理。二是給商品林松綁,取消商品林采伐限額限制,讓商品林投資者能夠獲得采伐自主權,能夠自主決定采伐而無須辦理紛繁復雜的采伐手續,不必為此支出不必要的人力、財力,避免商品林生產產生額外成本,維護投資者的利益。三是精簡機構,將目前林業行業基層的林業工作站、木竹檢查站(執法大隊、中隊)、森林派出所合并,徹底杜絕林業行業多頭執法現象發生。簡并縣級及縣級以上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對于非林區或者條件成熟的林區,可以將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并入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其基層站所也作相應的簡并。對于國有林區,如果是以生態公益林為主的,則將其劃為自然保護區或者國家森林公園,交由國務院統一管理;如果是以商品林為主的,則劃歸所在省或市,交由市場管理。四是加強林業宏觀管理,特別是要重點加強林業法制建設,營造公平的林業發展環境;加強林業公共事業管理,增強林業公益服務能力;加強森林資源和林業災害監測,科學制定林業宏觀調控政策,并為森林保險和林業災害追償提供依據;加強生態公益林管理,提高生態公益林健康水平,以提升生態公益林生態服務能力水平;加強林農或者林業投資者權益保護,按照土地市場價格水平,并考慮征占用期限與地租因素,合理確定林地征占用補償標準;建立林業公益訴訟機制,讓林農和林業投資者可以獲得法律救助,來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五是建立林業項目建設工程管理制度,將林業紅頂中介全面、徹底推向市場,林業項目工程建設嚴格按照工程管理措施,將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質量監理、竣工驗收清晰地分開來,交由市場,實行公平、公開競爭,以提高林業項目建設成效[17-36]。
5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生態論之“心”與“行”[EB/OL].(2015-10-07)[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926326.
[2] 張國慶.林業供給側改革探討[EB/OL].(2016-10-27)[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249.
[5]張國慶.生態論:復雜系統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86685;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4] 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8-29.
[5] 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03-313.
[6] 周偉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論的我國林業公平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192-194.
[7] 華余兵.林業公平發展淺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175-176.
[8] 王艾.從減熵化角度探討林業多元化發展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178-179.
[9] 王坤宇.基于減商化理論的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172-173.
[10] 張國慶.基于生態權理論的當前我國生態法治策略研究[EB/OL].(2015-02-07)[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866-251.html.
[11] 張國慶.基于生態論的系統法學:法律精細化研究[EB/OL].(2014-11-08)[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842016.html.
[12] 張國慶.減熵化理論及其應用[EB/OL].(2015-10-25)[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755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930925.html.
[13] 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研究[EB/OL].(2013-07-18)[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14] 張國慶.企業減商化研究[EB/OL].(2016-06-15)[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984893.html.
[15] 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0-193.
[16] 張楨.潛山縣松毛蟲病調查分析及精細化預防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148-150.
[17]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
[18] 張國慶.基于和諧論的企業和諧化[EB/OL].(2016-06-15)[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984885.html.
[19] 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世界林業研究,2003,16(6):45-49.
[20] 張國慶.從發展學觀點探討中國和諧林業建設[J].世界林業研究,2006,19(1):153-157.
[21]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和諧林業[J].綠色中國(B版),2003(3/4):79-83.
[22] 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的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4(3):37-41.
[23] 周偉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論的我國林業公平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192-194.
[24] 張國慶.基于系統健康理論的企業管理[EB/OL].(2016-06-15)[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984884.html.
[25] 王燦國.基于發展學基本原理的我國林業生態化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20):156-158.
[26] 王武斌.能流分析方法在營林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56-157.
[27] 張韓林.從PDCS理論探討我國林業行政工程化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179-180.
[28] 張國慶.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60-161.
[29] 張國慶.論標準化原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37.
[30] 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39-41.
[31] 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32] 張國慶.林業標準化原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5-226.
[33] 張國慶.生態環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4-225.
[34] 張國慶.和諧城市融入文化、生態[J].綠色中國,2005(9):53-55.
[35] 張國慶.完善法規 科學推進林業生物災害防控[N].大眾科技報,2008-05-20(B01).
[36] 張國慶.現代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N].中國綠色時報,2008-05-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