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紹玲
摘要 為加快固原市原州區林業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穩步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產量、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現結合原州區林業特色優勢產業(枸杞、紅梅杏、油用牡丹)發展現狀,提出原州區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意見。
關鍵詞 林業特色產業;“十三五”;發展現狀;保障措施;寧夏固原;原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66-01
1 發展思路
堅持“生態立區、產業富區”的林業發展戰略,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為根本前提,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做大做強以枸杞、紅梅杏和木本油料作物為主的林業特色優勢產業。在產業培育上推行科技示范點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推進品種更新,控量提質,培養壯大龍頭企業;在發展基地上堅持“穩步推進、逐步改良、擴大規模、產品轉化、開拓市場”的原則;在基地管理上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強化技術服務,推行標準化生產;在產品運營上堅持走特色產業、高品質、高附加值、高端市場的“一特三高”發展之路。
2 建設方案
2.1 枸杞
2.1.1 發展任務。一是完善枸杞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擴大枸杞種植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枸杞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標準化生產;引導龍頭企業、扶持壯大枸杞種植合作社,輻射帶動個體種植,建成以頭營馬店、三營甘溝、黃鐸堡南城為核心的有機枸杞生產示范基地3個,面積達到2 000 hm2,新增枸杞面積2 000 hm2,帶動農戶3 000戶,戶均發展枸杞 0.2 hm2。二是多措并舉提高枸杞的產量、品質。支持枸杞品牌培育及營銷網絡建設;支持枸杞深加工,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在枸杞果酒、飲料、藥品、保健品深加工等領域取得新進展。三是推廣綠色無公害枸杞及有機枸杞生產管理技術。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創新機制,每年舉辦科技培訓班不少于2期,進一步提高企業及農戶枸杞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培養能經營、會管理的科技人才隊伍。四是進一步開拓枸杞市場。擴大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枸杞產業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積極推廣電子、網絡等新型交易方式,逐步健全產地市場、冷藏儲運、物流配送、農超對接、網上銷售等市場網絡。
2.1.2 扶持環節。一是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新建枸杞基地,采用自治區林業廳認定的育苗基地培育的苗木,經驗收合格,企業和家庭林場一次性補助1.05萬元/hm2,農戶補助1.50萬元/hm2(其中:自治區財政資金補助1.05萬元/hm2,地方財政資金補助4 500元/hm2)。二是加快良種苗木繁育,對具有一定規模、市場信譽度高、發展穩定的枸杞優新品種繁育圃,以及經自治區枸杞產業發展中心鑒定并出具合格證書的企業,每株補助0.2元。三是推進無公害和有機枸杞發展,對集中連片規模達到133.33 hm2以上實行統防統治的企業、家庭林場和種植戶補助1 500元/hm2。四是加快枸杞制干工藝發展,對新建枸杞烘干室,經驗收合格,每處補助15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
2.2 紅梅杏
2.2.1 發展任務。一是穩步擴大紅梅杏種植面積,重點為農戶房前屋后及庭院栽植,有條件的區域可適當大面積發展;逐步打造原州紅梅杏特色產業,“十三五”期間新增紅梅杏666.67 hm2,其種植區域分布在彭堡鎮、河川鄉、寨科鄉、炭山鄉、頭營鎮、黃鐸堡鎮、中河鄉7個鄉鎮。二是在彭堡鎮、河川鄉、頭營鎮建設紅梅杏栽植示范點40 hm2,推廣引用紅梅杏高產栽培等先進生產技術,使其果品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輻射帶動原州區紅梅杏種植全部達到高產、高效、無公害化生產栽培標準。三是加強紅梅杏園區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治,加強技術培訓,采取辦培訓班、實地指導、發放實物誘導等方法來推廣實用技術。達到每個自然村有技術帶頭人,每戶有技術明白人,促進紅梅杏產業穩產增收。四是積極實施避災措施,大力發展設施紅梅杏,積極探索防晚霜凍技術、果樹推遲開花技術。五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把旱地果園改造成節水灌溉園,以提高果園生產效益。六是積極申報原州紅梅杏地理認證商標,以提高產品知名度,拓展銷路,增加效益。
2.2.2 扶持政策。穩步推進紅梅杏種植規模,以庭院和房前屋后栽植為主,經驗收合格,每株苗木補助3元。
2.3 油用牡丹
2.3.1 發展任務。一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油用牡丹3 333.33 hm2,種植區域分布在彭堡種、張易鎮、官廳種、河川鄉4個鄉鎮。二是在開城、中河發展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2處,每處各1.33 hm2,年產優質種苗200萬株。
2.3.2 扶持政策。一是積極探索適合原州區發展的林業特色產業品種,重點扶持油用牡丹種植企業,由地方財政一次性補助4 500元/hm2。二是扶持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建設,對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經驗收合格,由地方財政一次性補助1.5萬元/hm2 [2]。
3 保障措施
3.1 加強領導,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
為保證林業特色優勢產業項目的順利進行,成立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林業局局長為副組長,發改、財政、水利、林業、各鄉鎮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協調項目的順利實施。
3.2 明確責任,建立健全責任考核制度
項目建設中要建立目標責任制,明確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發改局負責項目的立項、審核;水利局負責水利設施的配套;各有關鄉鎮具體負責項目地塊的落實、組織勞力進行整地栽植等工作;財政部門負責配套資金的落實;林業部門負責項目的申報、作業設計、技術指導、產業政策落實、項目驗收、資金兌現等。在項目實施中,各級建設單位要制訂出具體建設方案,明確建設任務,堅持責任追究制,狠抓落實,定期對項目執行情況組織督促檢查,確保工程建設順利實施[3]。
3.3 加強科技支撐
“十三五”期間林業特色優勢產業項目的建設將聘請有關專家擔任技術顧問,負責建設技術方案、規程的制定和審核。積極引進新技術,對支撐項目組織招投標。建設過程實行科研、生產、管理相結合,科研單位負責技術指導,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生產單位負責搞好建設[4]。
3.4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和手段,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林業特色優勢產業建設項目的重要性及意義。要動員全社會和各級政府、廣大群眾都來參與林業特色優勢產業的建設,為項目的順利實施營造輿論氛圍。
4 參考文獻
[1] 羅凌.關于中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的思考[J].四川林業科技,2012(6):85-89.
[2] 劉德晶.我國油用牡丹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林業產業,2015(1):67-71.
[3] 呂芳德,黃菁,和紅曉,等.經濟林跨越式發展之管見[J].經濟林研究,2007(2):106-109.
[4] 楊明,支玲,張永潔.退耕還林后續問題研究現狀及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08(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