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瓊+周奇+況用全
摘要 結合正安縣產業扶貧現狀,分析了正安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產業扶貧;現狀;問題;對策;貴州正安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55-02
脫貧攻堅是一項復合型經濟社會系統工程,而產業脫貧正是這個復合系統中的動力系統,它承擔著正安縣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正安縣產業扶貧的關鍵是要找準主導產業,并構建結構合理的產業體系,通過引入、扶持產業、行業的龍頭企業,并與貧困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等建立較好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以此帶動正安縣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1 產業扶貧現狀
正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貴州省北部邊緣,位于東經107°04′~107°42′,北緯28°09′~28°51′,正安縣屬喀斯特地貌地區,境內高山、丘陵、盆壩、階地等地貌皆有。現階段正扎實推進“產業富民、設施改善、民生保障、社會幫扶”四大工程。發展產業是正安縣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全縣上下扭住脫貧攻堅長久發力,加速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限時分期推進“貧困鄉鎮減貧摘帽、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扎實開展精準扶貧,決戰決勝扶貧攻堅。
1.1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目前,擁有各類公路3 249 km;解決3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煙水工程116處,集鎮抗旱應急水源工程3個,農田水利工程32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增灌溉面積3 733.33 hm2;農村危房改造22 044戶,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點140個,打造黔北民居50 425戶;新建及改擴建變電站8座、線路675 km,新增變電容量11.43 MVA;實施“光網改造”工程,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寬帶”和手機寬帶網絡全覆蓋[1-2],為產業扶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產業水平不斷提升
正安縣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按照“專、精、特、優”現代農業發展路子,成功申報省級著名商標7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正安縣還獲得了中國白茶之鄉、中國大鯢之鄉的殊榮。正安白及、白茶、大鯢被評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0多家企業申請無公害食品認證,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6個。生態畜牧業正轉型升級,全縣存欄生豬24.64萬頭、牛9.22萬頭、羊9.23萬只、家禽146萬羽,涌現出了東山肉牛養殖場、黔安農牧養豬場、盛邦華農牧養羊場、利剛現代養雞場等規模企業,全縣共有養豬大戶267戶、養牛大戶422戶、養羊大戶355戶、養禽大戶231戶、養蜂大戶251戶。發展茶園2.33萬hm2,依托生態優勢,發展野木瓜基地4 666.67 hm2、方竹筍基地1.47萬hm2、核桃基地1.33萬hm2、中藥材基地9 333.33 hm2,常年種植烤煙4 000 hm2以上,蔬菜7 413.33 hm2,其中辣椒6 666.67 hm2。
1.3 鄉村旅游初具雛形
正安縣提出了“工業強縣、生態立縣、產業富縣、文旅興縣”四大戰略。圍繞“文旅興縣”戰略,提出“全域旅游”的發展目標,成功舉辦“遵義·正安首屆桂花節暨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黔東北文化旅游精品長廊”首次聯動協作會議等重大活動。建設完成瑞溪桂花園、水車壩鄉村旅游項目和市坪桃花源記景區一期工程,九道水景區打造也有序推進。全縣共有旅游資源52項,其中自然資源18項,包括地文景觀7項、水域風光和生物景觀11項;人文資源26項,包括遺址遺跡2項、古寺廟6項、宗祠3項、地方傳統歷史建筑4項、民族村寨2項、民間文藝6項、民間節慶3項;以及旅游商品8種,近期有較高開發價值的資源約占總數的50%[3-4]。
1.4 新型工業快速發展
縣委、縣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同時,以園區為載體,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建設。目前,園區企業大數據呼叫中心已投入運行1 000席,解決就業1 200人;獨特的“吉他”主題園區——正安·國際吉他園已入駐企業26家,實現產銷吉他300萬把,產值約30億元,解決就業2 500人,其中一部分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
1.5 積極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
累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68家,其中家庭農場62家、種植業類110家、養殖業80家、農機2家、植保8家、其他6家。入社農戶7 945戶,帶動農戶16 346戶,社員年均收入達6 886元。擁有各類龍頭企業30余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3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縣級龍頭企業2家。另外,廟塘正鑫竹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全國五十佳合作社”稱號,仡鄉金葉農民種植合作社榮獲“貴州省十佳示范合作社”稱號,正安縣榮獲全國28個“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縣”稱號。
1.6 積極推動土地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
2016年底已流轉土地1.55萬hm2,形成了以樂儉、土坪為核心的萬畝茶葉產業帶,以芙蓉江、格林為核心的萬畝核桃產業帶,以新州、楊興、碧峰為核心的萬畝木瓜產業帶,以謝壩、桴焉、班竹現代煙草單元為核心的萬畝烤煙產業帶,以謝壩為核心的萬尾大鯢產業帶。而今,正安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縣委、政府正千方百計多角度、全方位地推進產業脫貧工程。
2 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脆弱
基地規模小而分散,產業多而不精,風險大效益低,難以做大做強產業。7.493萬hm2耕地中,有6.744萬hm2耕地是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90%。低有機質含量土壤58 052.31 hm2;坡度15~25°的耕地37 395.16 hm2,坡度25°以上的耕地9 676.74 hm2;沒有灌溉條件的耕地55 300.57 hm2;全氮含量低的耕地63 086.44 hm2,速效磷含量低的耕地72 211.60 hm2,全鉀含量低的土壤68 988.93 hm2,微量元素硼缺乏的耕地約71 807 hm2;酸性土518 697.68 hm2,中性土20 596.92 hm2,堿性土815.37 hm2。貧瘠的土地使生產出的農產品難以達到優質產品標準,加之產業多而不精,產業在脫貧攻堅中作用不強,如部分茶園因為銷售難,產品價格低迷,已3年未進行采摘。
2.2 優勢挖掘不深,品牌建設不夠
正安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等條件,但優勢未能充分利用,特色農產品打造不力,僅有40多家企業參加無公害食品認證,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6個。農產品品牌優勢發揮不好,推介意識不強,更未形成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全縣僅有省級著名商標7個、馳名商標1個。
2.3 政策支持不多,項目統籌和扶持力度不強
畜牧產業是正安縣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但是,對畜牧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項目整合力度不夠,導致規模養殖企業發展不快,帶動性不強;在畜牧扶貧項目實施上機制不健全,在養殖場建設上土地審批難、電力安裝難、金融支持難等。
2.4 部分產業投資者急功近利
在實施農業產業發展中,由于部分投資者實力不強,不能及時支付農民參與基地建設的勞力費和土地租金。不僅沒有給農民帶來財富,反而讓貧困農民雪上加霜。
2.5 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科技指導不力,產業發展體系不健全
現有科技人員缺少且年齡老化加重,從事各類專業的技術人才更是緊缺;產業發展科技指導遠遠跟不上,產業開發科技含量層次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程度低,農民技術指導“二傳手”缺乏,管理體系不健全。正安縣農業產業發展各自為陣、單兵作戰,難以形成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合力。
2.6 生產結構不合理,供求不平衡,產銷不順暢,市場競爭力弱
由于正安縣農業產業結構沒有系統規劃、合理配置,難免產品會出現緊缺或過量的供求失衡情況。如肉類、茶葉、蔬菜等緊缺時,市場被外來農產品擠占;過量時,由于季節、儲存、運輸、成本等多方因素,難以外銷,競爭力弱,市場難以拓展。
2.7 農旅一體化建設中的部分項目未顯效果
擠占好田好土,并在好田好土中修建房屋,將影響耕地占補平衡,有的景點在農作物的選擇上既無觀賞價值,又無經濟效益,既沒有實現農業增效,也沒有實現農民增收,只能供路人走馬觀花而已。
2.8 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
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者外出務工,余下老齡化和文化水平低的勞動者,給農業產業專業化、標準化建設帶來困難。
3 對策
3.1 高度重視,合理規劃,多元扶持農業產業發展
結合縣情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壯大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合理狠抓生態畜牧產業,積極發展家禽,突出發展牛羊水產,因地制宜發展特種養殖,高度重視“菜籃子”這一民生工程。積極爭取項目,整合資金,多元扶持蔬菜產業發展,合力做強蔬菜產業。加大茶葉提質改造的力度,創造名優品牌,大力發展干鮮果,圍繞正安縣核桃、野木瓜上規模提質量,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做大做強正安縣白及、石斛、天麻等中藥材產業。
3.2 穩步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
因地制宜地種植有觀賞價值和有經濟效益的油茶等植物,發展高端油料產品。
3.3 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首先培育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其次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同時大力提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質量。
3.4 夯實基礎設施,重視中低產田土改良,完善農業產業基地設備
加大項目整合力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把水利、交通、扶貧開發項目捆綁實施,著力完善水、路和生產設施,要特別重視中低產田土改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建成一批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抗風險力強的穩定產業基地。
3.5 合理配備專業技術人才,注重人才培養,強化產業隊伍建設
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極力配備農業科技人才,加強科技人才的繼續培訓教育、農民技術二傳手的培育,加大產業技術指導、培訓力度,并培養一批敢擔當、勇創新、能示范的產業龍頭企業和帶頭人,形成產業合力。
3.6 科學規劃布局,注重市場供求平衡,健全和創新營銷模式
立足正安縣地理、氣候、需求,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不斷拓展營銷渠道,如“農-校對接”“農-超對接”“定單生產”“訂貨銷售”“電商平臺”等模式,以減少市場風險,提高產業效益。
3.7 發揮優勢,集中打造優質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充分發揮正安縣環境、區位等優勢,優化農產品種類,突出名、特、優品種,實現農產品的“優質、高效、營養、生態、安全”。極力打造特色品種,努力創建正安縣農產品自主品牌。隨著高速公路開通,搶抓區位優勢,加大推介融入成渝經濟圈,拓展貴陽、遵義等外銷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
3.8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和外聘技術人員的作用
出臺鼓勵政策,讓技術人員安心服務農業產業建設,吸引外來專業技術人員加盟。
4 參考文獻
[1] 胡振光,向德平.參與式治理視角下產業扶貧的發展瓶頸及完善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4(4):99-107.
[2] 梁晨.產業扶貧項目的運作機制與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15.
[3] 徐翔,劉爾思.產業扶貧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經濟縱橫,2011(7):85-88.
[4] 劉北樺,詹玲.農業產業扶貧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