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胡金艷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的學科,會使學生產生枯燥感,而語文卻可以運用豐富的語言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數教材相互采納選取各自有鮮明特性的內容彌補彼此的不足,可以有效地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全面提高二者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文;融合;興趣
語文和數學這兩門課程除了理念上共通外,它的性質也有共同點,那便是工具性。或者可以更確切地說,這種“工具性”的真正相似處是:它們在社會各領域中無處不在的“語言性”。小學數學和語文教學中,將二者有機地融合開展教學,彼此借鑒,將會極大地促進教學的有效性,達到雙贏。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和語文融合教學談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1 將語文教學的表述方式融入數學教學
語文課程實際上是圍繞著聽、說、讀、寫這四大能力的培養展開的,而這其中對各種能力的訓練細膩到位。數學課程恰好可以借用這其中的一些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1、看圖說話。語文課程中練習作文的一般途徑是從看圖作文開始的,數學教材中有許多主題圖和情境圖,如到游樂園玩耍、郊游乘車、植樹活動、到商場購物、計算圖書室的藏書量、小實驗活動等,這些圖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呈現的都是學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數學實質的現實場景,是學生很好的說話題材。如五年級下冊“圖形的變換”這一單元的主題圖,呈現的是現實生活中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設計出的許多美麗的事物和圖案。首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一說這些圖形有什么特征,通過說圖形的特征,讓學生感受這些藝術品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興趣。
2.照樣子說話。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語文中一些句式的變換練習往往是出示例子,再讓學生仿寫。于是我們便可以利用教師數學語言的表率性,讓學生照著樣子說話。如在教學“比一比”這一章節中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照樣子”說的方法。老師在第一課時比大小中引導學生先說出什么和什么比,再加入大與小,什么比什么大,什么比什么小,那么在以后的幾個課節中,學生自然會牽引知識說出:“什么比什么長(高、重),什么比什么短(矮、輕)。”例子的呈現除了直觀的語言更可以借助板書列出關鍵語句。如《位置》這一知識點,物體的相對性很強,對語言的條理邏輯性要求也很強,此時老師便可寫出例句:“誰在誰的哪一面;誰的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的下面。”
這種語文式的“說話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情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2 將語文的教學方法融入數學教學
語文教學往往是生動有趣,而數學教學則是語言言簡意賅,精練準確,常常是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換一個字,就會影響甚至改變原意。將語文教學的方法融入數學教學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拆字釋義。數學中有很多看似相近類似的詞語和概念,意思卻不同,如果理解不正確,會影響學生的判斷和問題的解決。如應用題中經常出現的“增加了,增加到”“減少了,減少到”,數的整除性中“質數,互質數”“倍數、公倍數”,方程中“解方程、方程的解”等。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這些詞語或概念,可以把這些詞語拆分后進行解釋。比如“質數與互質數”,“互”字在語文教學中講“互相”。“互相”是存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間的。互質數是兩個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系,而質數則是一個自然數自己的性質。這樣通過拆出“互”與“質數”重點理解“互”字的意思,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更能區分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利于概念內涵的展示和知識的系統化。
2、省略與交換。小學數學,很多定義中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字詞句卻往往是保證概念嚴密性的關鍵詞,我們應從這些詞句出發使學生體會數學語言表述的精確性,深刻領會知識要點。例如,四年級下冊對梯形的定義是這樣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顯然這里的關鍵詞在“只有”這個詞上,而學生卻很容易忽略掉。在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后找出這句話中你認為重要的詞,并標上記號。多數學生認為是“一組”,極少數學生圈出了“只有”,此時學生引起爭議,經討論發現省略掉這個詞后出現了兩種可能,一組對邊平行,可以是只有一組,也可能是兩組,而如果是兩組對邊平行的話就是平行四邊形了,最終學生達成一致認識:必須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同樣是四邊形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交換一句話中主語與賓語的位置意思也截然不同。比如,“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而如果說成“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顯然是錯誤的,可以替換的另一種說法應是:平行四邊形包含長方形。
3、聯系上下文。語文中理解題意與詞意的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聯系上下文,數學中歸一歸總應用題里常出現,“用同樣的速度”“照這樣計算”“一項工程,計劃如何,實際如何”……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師可以引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方法,讓學生聯系題意說一說它們的意義。聯系上下文多讀多練“品”出詞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在數學課堂中通過這種“咬文嚼字”式的釋義,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語言的分量,提高對數學特點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待數學的科學態度,掌握學習的一種技能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語文與數學是小學教學中的兩門基礎性學科,深入研究這兩個學科之間的整合,使之互相遷移,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不僅符合新課程理念,而且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各科知識,也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更好、更準確的應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烈,我教小學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