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心理,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漠視,承受了打擊,變得畏學。同時,他們在唯學歷論的大環境中對自己的高職學歷不自信,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針對這種現狀,高職院校必須從思想理念上幫助高職學生重塑信心,同時也要切實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做到“做中學”和“學生做”。
關鍵詞:高職學生;厭學心理;應對策略
20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部分城市率先創建了“短期職業大學”, 這可以看做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雛形。如今,高等職業教育方興未艾,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全國高職院校共計1327所,占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2246所的59%”(1),大力推動了我國教育大眾化的向前發展。但是,身處高職院校中的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們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沉痛的現實,那就是在目前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普遍彌漫著一種厭學心理,他們不想學習,不愛學習,常常是被迫學習。在課堂上,我們時常看到這一幕:老師在講臺上唾沫飛濺,用盡十八般解數,學生卻在下面睡意昏沉,神游四方。一方面是學生抱怨老師照本宣科,課堂乏味沉悶,另一方面是老師抱怨學生不愛學習,課堂難以推進。為什么會普遍存在這種尷尬狀態呢?今天,本文將就這個問題加以討論,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1 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
首先,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途徑主要是通過參加全國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他們被錄取的分數線比本科院校低許多,在父母、老師、同學甚至學生自己的眼中,他們屬于高考的失利者。他們沒有主動選擇高等院校的權利,完全是處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狀態,最終不得已選擇了高等職業院校,而這并不能給他們及他們的父母帶來一種即將上大學的榮耀。背負著這樣一種面子心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高職院校的期望值,就傾向于以消極的心態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
其次,高職院校有一部分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階段中形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他們進入高職院校也是因為一時發揮失常,雖然有虎落平陽之感,但也還比較容易把握住自己的學習心態,可以用“寧為雞口,毋為牛后”來勉勵自己奮進。但大部分學生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說到,他們從小到大在學校里都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以唯分數論的教育氣候下,他們很少得到來自父母、老師各方的肯定,給他們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產生畏學心理。久而久之,他們對學校、學習都表現出了反感情緒,于是厭棄課堂,厭棄學習,甚至和學校、老師之間形成了一種敵對關系,這種心理持續發酵,一直延續到了高職院校中。高職教育和中小學教育雖然有區別,但高職院校的課堂中依然充斥著填鴨式的教育,我們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也基本依賴于分數,這就使得本就不擅長于學習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生們感覺這只不過是中學教育的延續,自己所恐懼的試卷、分數仍然像夢魘般困擾著他們。很多學生本來是希望進入高職院校后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景象,可事實卻給他們潑了一瓢冷水,使得他們的厭學心理換了一個地方繼續滋長。
最后,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實質上還是一個重學歷的教育,社會單位用人也主要是唯學歷而論,學歷就像一根魔法棒使得人們對他趨之若鶩。尤其是對于高職教育,大家對他的誤解更多。人們普遍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次高等教育”,不過是高等教育的一種補充,還認為他低于普通專科教育,甚至把他等同于中專教育。雖然,近些年來社會一直倡導能力本位,學歷置后,但多年來人們的心理積淀卻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學歷的高低似乎直接決定了就業崗位的好壞。自從我國實行大學擴招以來,我國的教育大眾化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即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一個環保部門的就業崗位就可以使得幾千人去競爭,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層出不窮,遑論在學歷金字塔處于底部的高職學生。在以唯學歷而論的現實面前,職院學生常常覺得心灰意冷,進而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認為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差一個樣,最終到手的不過是一張高職文憑。
針對學生的這種厭學心理,高職院校的校方均予以了高度重視,于是狠抓學風建設、校風建設,早上早自習,晚上晚自習,不去教室學習,就派輔導員蹲點守候,這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可是在燈火通明,人員密集的教室中,誰能保證學生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說到底,這種圍追堵截的學習方式是治標不治本,費力不討好。對于學生的厭學心理,筆者認為應當像大禹治水一樣首先采取疏導的方式。
2 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心理的應對策略
先入為主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模式,防患于未然則是一種有效的行為方式。針對高職學生的厭學心理,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好新生入學教育第一關。校方要在入學教育上讓學生明白無誤地了解到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明顯區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常把高等教育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特殊高等教育兩大類,而把高職教育歸為后者。這是因為相比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術型、研究型教育定位而言,高職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實用型教育,而不以學歷見長。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培養適合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做出的一系列研究、規劃、設計成果只有通過應用型人才的工作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所以,在從科學到實踐的飛躍中,應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學校如果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并理解了這一點,就相當于打下了心理戰中的攻堅戰,讓學生放下了之前的自卑心理和其它心理負擔,就會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就業前景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就不必再為學歷高低而耿耿于懷了,而這無疑也推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有效防止了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
普通高等教育因為著力于培養學問型、研究型人才,所以大部分高校實行的是學問導向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就決定了學科知識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絕對地位。于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要系統、完整地掌握某門學科知識及結構,花大量時間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他們學習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書本,在必要的時候融入一些實踐活動來檢驗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最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評價也主要是以書面形式為主。
如果把這種學問導向的教學模式全盤移植到高職院校,那么學生不僅學起來吃力,容易產生消極心理,更重要的是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格格不入。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實用”上,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之后能達到一個直接目標就是“會做”,也就是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是一味紙上談兵。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學應當以實踐為主,實行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課程設置緊密圍繞實踐任務來安排。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體系基本上分為理論課、基礎專業課和專業課三大塊,并且按照由理論到實踐的這個邏輯順序來安排教學過程。學生一進校門就被安排學習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不僅難以消化,耗費大量時間,還會讓學生覺得毫無用處,乏味至極。其實,我們可以改變思路,學生可以先學實踐知識,再學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他們才會理解理論的指導意義,才會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服務于實踐任務。即使學生要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但主要時間還是應該花在實踐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任務的完成上面。課程考核也不僅僅只是試卷形式的書本知識考試,而是通過工作任務完成的樣本來予以評價。同時,實踐導向模式的教學地點也不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實驗室、校辦工廠、校外企業,通過多途徑、多方位的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可行的工作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實用性。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的樂趣,以及對該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在年輕人的這些心理力量的覺醒和強化之中,我看到了學校被賦予的最重要的任務。”(2)只有在這種以興趣為基點的學習狀態中,學生才能更有效地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摒棄厭學心理,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效果。
雖然高職院校學生的厭學心理是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不驕不躁,對癥下藥,把握學生心理,改革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學主體和教學對象的積極性,學生一定會從厭學的軌道回歸到好學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程宇 宋美霖.2014年全國高職院校數量變化趨勢及分類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14(23):63
(2)(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