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偉
【摘 要】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得更加快速和緊湊,在長期的勞累中,人們才發現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中醫針灸在當今的社會中,廣泛受到人們的青睞。本文主要講述了中醫針灸的起源、功效,以及中醫針灸對世界各時期的影響。
【關鍵詞】 重要性 中醫針灸 功效
1 中醫針灸的起源
針灸醫學起源于我國遠古時期。古代原始社會的人類,由于居住在山洞,地處陰暗潮濕,加上與野獸搏斗,故多發生風濕和創傷。當身體某處有了痛楚時,除祈禱鬼神外,很自然地會用物去揉按、捶擊以減輕痛苦,或用一種楔狀石塊叩擊身體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療效更為顯著,從而創造了以砭石為工具的醫療方法,這就是針刺的萌芽?!渡胶=洝酚涊d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箴?!边@是遠古人類以砭石代針治病的佐證。
2 中醫針灸的作用
2.1 疏通經絡
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2 調和陰陽
使人的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改善,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時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方法是通過改善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2.3 扶正祛邪
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3 中醫針灸對世界的影響
3.1 早在秦漢時期中醫針灸對國外的影響
早在秦漢時期 ,中醫藥就傳到朝鮮、日本、越南。漢代 ,中藥材大黃遠銷歐洲。到了唐代,不少國家派人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其中,朝鮮把《神農本草經》 ,日本把《新修本草》,分別列為本國醫科學生的必修課程。743年,唐代高僧鑒真去日本傳授佛學和醫學。他于 753年再次到日本 ,帶去的藥材,至今還有21箱 60余種珍藏在奈良正倉院,成為千余年來中日醫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唐代傳到印度的藥材有人參、茯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麻黃、細辛等,被稱為“神州上藥”。僧人義凈在印度居住20年,常用中藥為印度人民治病,深受歡迎。
3.2 公元1至5世紀中醫針灸對國外的影響
在公元1至5世紀,中國煉丹術多次傳入阿拉伯國家,7世界到8世紀再由阿拉伯傳到歐洲。10世紀,宋朝與海外50多個國家通商,外運的中藥品種、數量都大量增加 ,并且在廣州還專門設立了專管藥材出口機構──市舶司。由于宋代成藥業較發達 ,日本木下正道來宋學習解毒丸的制作方法。1078年 ,朝鮮國王徽患病 ,派遣使臣到中國求醫,宋朝廷派醫官邢前往,帶去100種中藥。11世紀初 ,阿拉伯著名醫學家阿維森納在他的著作《藥典》中收載了不少中國藥物,大大豐富了《藥典》內容?!恶R可波羅游記》記載了大量中國藥材被商人運往亞丁 ,再轉運到北非的亞歷山大等地。
1405年至1433年 ,明成祖派鄭和率領龐大的中國船隊7次下南洋和西洋 ,輸出了大量的藥材 ,如大黃、當歸、鹿茸、茯苓、肉桂等。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贊譽為中國 16世紀的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17世紀傳到日本和歐洲 ,隨后被選譯或全譯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 ,成為國際上的重要科學文獻。18世紀 ,根據中國人參的藥圖,先后在加拿大南部、美國北部找到了與人參同科同屬不同種的西洋參。17世紀 ,中國樟腦傳入歐洲 ,直到 20世紀仍是歐美普遍使用的強心藥物。
在中醫方面 :在第十七世紀來華的波蘭傳教士卜彌格翻譯了中醫的脈學著作 ,并被轉譯成法文、意大利文 ,其后 ,英國名醫弗洛伊德也致力于脈學研究。 18世紀以來 ,中醫針灸技術在歐洲引起了普遍關注 ,相繼出現了多種著作和研究組織。
3.3 新中國成立后中醫針灸對國外的影響
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中醫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影響作用。2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第二十世紀,全球“針灸熱”、“中醫熱”在全國各地。進入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在歐洲和美國率先崛起的中醫藥發燒“。許多國家都派學生到中國學習中醫,派出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研究中醫藥資源、栽培、育種、加工、醫學研究、洽談業務和技術合作。90年代,從1987到1996在過去的10年中,人們在中國留學人數激增,有14來自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700的學生,在中國進修學習中醫。7中醫合作中心和3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已經建立在中國,已培養中醫藥人才成千上萬。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北京中醫藥管理部門已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中醫藥國際會議,為世界的醫療矚目,影響范圍廣。
3.4 中醫針灸對國外的影響
在過去的20年中,海外中醫藥診所出現了新的發展。在韓國、美國、越南、法國、巴西等國家,一些政府開設了西醫醫院在建立針灸診所,有的還設立了中醫診所,提高了針灸師的地位。有診所、有組織的針灸、中醫教學,成為當地醫學院的實習學生,既為當地中醫藥的培訓、針灸,提高了臨床的學術水平。
在國外,大多數中醫師和教師都參加了各種中醫和針灸協會。社會不僅在提高學術水平上起到了作用,而且還努力為中醫藥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不利于中醫藥,學會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斗爭,以保護在國外的傳統中醫藥的聲譽和地位。
結語
中醫藥走向世界,絕不僅僅是中醫行業自己的事,它應該是一個國家行為,是一個整體工程。所以,只有把中醫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舉國之力,才能完成全球化大醫的夢想,才能讓有限的國家資源產生最大化的中醫藥國際效應,也才能確立和保持中國在世界中醫中的絕對領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祖強.高等中醫藥院校國際教育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09(12)
[2] 馬良宵,牛欣,徐靜,宋一倫.中醫藥來華留學生教育標準制定方法初探[J]. 中醫教育. 2009(04)
[3] 許云祥,陳貴珍.以針灸推拿學雙語教學為契機 推動留學生教育事業[J]. 中醫教育. 2008(04)
[4] 勞靜,汪靜娜,柴可夫.中醫藥對外教育新模式的構建及探索[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