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芬 陳斯 陳雷

【摘 要】近年來日本國內外旅游者旅游觀念的變化,催生了日本地方旅游市場。這為處于人口危機日益嚴重、經濟發展持續萎靡的日本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轉機。在國家觀光立國戰略發展的總目標指引下,日本地方政府通過“聯合地方團體與民間力量、搭建政府與校企間的三方交流平臺,構建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模式構建,推動了近年來地方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這種模式構建對于我國制定地方旅游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日本;地方旅游業;發展模式
0 引言
戰后數十年來,日本政府從未放棄對地方旅游環境的整治,尤其是近年來對地方旅游環境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力度較大,使得地方旅游業迅猛發展,成為繼日本三大都市圈[1]之后的又一旅游業推手。據日本觀光廳近三年來的住宿旅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外國人在日本地方賓館住宿的人數為1186萬人,2014年為1575萬人,2015年為2514萬人,實現了三年持續大幅上漲,且增速驚人(詳見表1)。
表1 2013—2015年日本三大都市圈與地方賓館外國人
入住人數對比表
(單位:萬人宿,%)
注:表中“增加比”欄是用當年三大都市圈與地方外國人分別增加的住宿人數除前一年度各自的人數所得.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日本觀光網站數據整理、計算.
當今,我國處于經濟結構發展調整期,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省份都想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業格局。雖然我國國情與日本不同,但是對于同樣具有豐厚的旅游資源的我國來說,借鑒日本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模式,可以使我們在制定地方特色旅游發展策略、發展入境旅游方面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時間。
1 日本地方旅游業發展模式的基本內容
1.1 地方層面上構筑牢固的觀光立國推進體制
日本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在地方層面上構筑的牢固的觀光立國推進體制,具體包括地方公共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觀光委員會、日本商工會議所觀光專門委員會和賓館·日式旅館等其他團體及JATA(日本旅游業協會)、ANTA(全國旅游業協會)、日本觀光振興協會等。這些地方公共團體和民間團體活動涉及到日本社會的多個層面。以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觀光委員會為例,其作為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聯”(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簡稱)的下設委員會之一,同“產業競爭力強化委員會”、“地域經濟活性化委員會”、“農業活性化
委員會”等一同負責“經團聯”政策活動中的產業關系。在地方觀光立國推進體制中,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觀光委員會強調地方的自主性,謀求通過與跨區域觀光組織及大學等的合作,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擴大。而這也正是日本政府試圖通過實施日本觀光立國戰略急需解決的問題??梢哉f,以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等為代表的民間團體對于日本政府借助觀光立國戰略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并最終實現國家整體經濟水平提升的戰略部署是高度認同并積極跟進的。
而作為日本行政主體之一的地方公共團體,依據憲法享有自治權,與國家這一行政主體并行存在。由此,由地方公共團體與民間團體協同構筑的地方層面上的觀光立國推進體制,同日本中央政府在中央層面建立的觀光立國推進體制之間不僅形成“主從附屬”關系,而且形成牢固的“互助合作關系”。這使得日本旅游觀光戰略在地方推進過程中獲得了有力的體制保障與充分的實施自由。
1.2 構建緊密的“產官學”合作體系
日本旅游業的快速、健全發展,離不開日本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締結的緊密的“產官學”合作體系。日本政府向地方選派專家,對地方旅游業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同時,選派指導人員負責地方旅游戰略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及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設旅游相關專業課程的大學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與旅游教育相符,要編制實用性強的教材。此外,高校、政府與旅游產業間定期召開研討會,共同探討旅游發展相關課題。為了使高校培養的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高校設有實習制度,向旅游產業派實習生。而旅游產業也要通過向大學選派講師或開設講座等形式為人才培養貢獻力量。這種緊密的“產官學”合作體系,將政府、高校和產業界捆綁在了一起,可以使理論層面的認知通過最終的實踐環節得到檢驗與及時反饋,從而保障日本地方旅游業良性發展。
1.3 地方旅游人才培養
旅游人才是確保國家旅游發展戰略成功實施的根本保障[2]。對于年輕人不斷向大城市及首都圈城市集中、生產年齡人口(15-64歲)比重持續下降、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地方而言,旅游人才的培養更是牽涉到旅游業能否順利發展這一根本問題。因此,結合實際情況,日本地方政府在推進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實施旅游人才的培養。第一,對當地年輕人進行旅游業就業技能培訓,使他們在真切感受到家鄉變化的過程中自愿留下并積極投入到旅游業發展中。另一方面,挖掘老年人再就業潛力,對其開展外語培訓、或引導其利用自身技能優勢服務當地的旅游業。由于老年人人生閱歷豐富、對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了解透徹,甚至本身就是當地某一文化領域傳承人,因此,老年人在旅游業中的“現身說法”,能更好地向本國及外國游客傳遞日本文化,成為日本文化對外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二,通過高校設置旅游觀光相關專業,培養導游業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同時借助民間團體、培訓機構等力量,向旅游業輸送所需人才;第三,培養留學生旅游業就業技能,解決當地旅游人才不足問題。比如北海道“產官學”機構制定了“留學生滑雪指導員培養計劃”,凡是合格的留學生就可以獲得“滑雪指導員資格”,從而有效解決外國滑雪游客增多而懂外語的滑雪指導員人手不足的問題。雖然日本地方旅游人才依然缺口嚴重,但是通過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不斷努力,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在人才層面上的支撐會不斷增強。
此外,日本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模式還包括因地制宜地進行美化國土戰略、地方形象傳播戰略等內容。隨著國家總的觀光立國戰略目標的調整,日本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模式的內容也會有所調整,但是其對地方旅游業發展的指導作用短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
2 對我國的啟示
日本地方旅游模式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發展地方旅游業有著很重要的啟示作用。為此,建議我國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旅游發展規劃時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 轉變政府職能、聯合民間力量、共同推進地方旅游發展進程
當前我國政府主導型的旅游模式造成政府承擔的管理職能不斷擴大,而旅游部門的管理職能相對不斷縮小,只能對旅游企業進行引導。地方旅游業要想獲得穩定發展,必須盡快依法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不僅是旅游業的“主導者、管理者”,更要成為“參與者”,同時賦予旅游部門更多的執法權。另一方面,要借鑒日本地方政府的做法,借助聯合旅游行業協會等民間社團的力量,構筑牢固的地方旅游發展推進體制。
2.2 搭建政府、校企三方溝通平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
目前我國旅游人才的培養主要由高等院校負責。由于缺少校企之間的交流平臺與完善的實習制度,高校培養出的旅游人才往往無法馬上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應多為高校與旅游企業“搭橋”并積極參與到旅游人才培養及旅游發展問題探討中來,多多傾聽旅游企業的實際訴求,指導地方高校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
在旅游人才培養方面,政府更要充分調動地方旅游企業的積極性,可以通過一定的財政補貼的方式引導相關企業進行人力資本開發,進而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政府、高校、企業應緊密合作,共同為地方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構筑完善的旅游人才培養體系。
2.3 完善旅游業發展財政政策,加強監督及獎勵措施
財政政策是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保障,然而,當前我國相關的財政政策還不盡完善,對地方旅游業發展缺乏細致地財政測算與規劃,造成總體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尤其是對旅游地區“軟件建設”投入過少。因此,應借鑒日本的相關做法,加大人力、信息支持力度,根據各地政府所做旅游發展規劃劃撥財政資金。要做好資金使用的監督工作,要對旅游業開展得好、軟、硬件建設效果顯著的地方政府給予獎勵,調度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依據日本觀光廳的界定,本文中的“三大都市圈”是指“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愛知、大阪、京都、兵庫”等8個都府縣,“地方”是指三大都市圈以外的道縣.
[2]金春梅,凌強.日本觀光立國戰略模式及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2(1):21.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