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教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素質共同發展。小學體育教育與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小學體育課程是一種帶有競賽性質的課程,通過體育課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鍛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在小學體育教育實踐中,要改進現行的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采用對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具有積極作用的措施,充分發揮小學體育對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面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育;心理素質;小學生
一、小學體育教育與學生心理素質
1.小學體育教育與小學生心理素質的關系
小學體育教育與小學生心理素質關系密切,二者皆為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小學體育教育具有極強的趣味性,能夠培養小學生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每個學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質具有質的差別。個性化的心理素質意味著每一個小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心理特質。學校體育課程的有效性可以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較好的體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度,為塑造小學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小學生心理素質
小學生的素質是指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識、身心健康、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品質,亦即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統稱。在實際中,這五種方面并不是均衡發展的,亦非各個方面脫離整體而各自獨立發展的,這五個方面是全面、和諧、互聯的。其基礎是小學生個體的先天心理、生理條件,通過對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身心素質。
二、小學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
1.有利于智力水平的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競爭成為占領優勢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強化心理素質,夯實小學生發揮自身效能物質基礎,才能為將來的競爭做好準備。
2.有利于健全學生的心理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點,是學生心理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小學生本身的辨識能力弱,易先入為主。這些特點容易使學生滋生一些不良心理。如果沒有及時糾正,易造成終生心理陰影。在心理教育層面,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養成健康、達觀、積極的心理習慣,并逐漸形成良好、健康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行為習慣,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礎。
3.有利于調節情緒
小學體育教育的作用不僅是強身健體,更是對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小學體育教育最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使小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身體、心理素質得到極大提高。小學體育教育還可以增進快樂,調節情緒,在心理健康方面發揮作用。
4.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
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中最有活力的主體。溝通能力是小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健康心理素質的人會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勇于表現自己,積極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優秀的能力如果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著重培養,則會使小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5.有利于獲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個體在落實目標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功感覺。研究表明,個人之所以會最終取得成功,是因為個體具有積極追求成功的強烈愿望。小學生通過體育課,從自己的行動入手,采取措施來規避失敗,進而達到成功。
三、小學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干預
1.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體育活動內容
小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來源于其對活動內容及活動過程的掌控。若體育課的內容令小學生感到新鮮與好奇,自然會引發小學生的興趣;反之,若小學生感到課程十分簡單,易于掌控,在掌握之后,對體育活動的新鮮感就會消失殆盡,隨之對體育的興趣亦蕩然無存。小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保持愈久,課堂活動效果也會愈加明顯。因此,激發小學生持續探究的欲望十分重要。
2.強調參與體育活動的紀律性與榮譽感
在體育課堂上,要強調參與體育活動的紀律性。用課堂紀律的制約力作為培養小學生意志品質的有效手段。要求小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不許隨意請假,不許無故缺課,杜絕懶惰思想。強化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體育競賽項目的選擇時,選擇有利于提高其集體榮譽感的項目。在參加體育競賽項目的過程中,引導小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注重榜樣引導
小學生的心理素質養成并不是封閉化的。其本身所具有的對外部世界的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就具備實施榜樣、引導教學的基本條件。例如,列舉我國在國內外賽事中取得的輝煌成績,我國體育發展史上的杰出人物,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等等,充分發揮榜樣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鋼.《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特點及實施要點[J].安徽體育科技,2013(12).
[2]張建平.體育教學的人文觀[J].體育文化導刊,2014(3).
[3]王慶,徐軍艷.學生體育生活現狀調查及體育教學改革可行性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15(4).
作者簡介:文云鳳(1968— ),女,云南宣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