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平
摘 要:歷史邏輯思維是建立在思維基本框架之下的,同歷史學科特點緊密相連的智力活動。高中生學習歷史并不只是對表面知識的理解和背誦,需要在學習中形成一定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對史實進行轉化和理性加工,以此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歷史邏輯思維;歷史課堂;重要性
歷史邏輯思維是指人們在歷史學科領域形成的一種認識世界觀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對社會歷史進行理性認識的思考,主要包括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推理等思維形式。高中階段,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只依賴于史實的學習,還需要形成相關的思維方式,并以此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主要以應對應試考試為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歷史學習的重點放在知識的記憶上,而且歷史知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太高。因此,當前的歷史教學流于形式,歷史邏輯思維的教育沒有受到重視。要想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必須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一、當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歷史學科是高中教學的一部分,在高考中也占據著一定的地位。我國歷史悠久,了解歷史是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觀念的必要途徑。但是,在以考試為主的應試教育中,尤其是要面臨高考大關的高中教育,歷史教學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沒有益處。
1.歷史知識的學習流于表面
高中階段處于大學和初中之間,學生的思維處于半成熟期,無論是世界觀、人生觀還是價值觀,都沒有完全形成。縱觀當前的高中教育,尤其是歷史教學,更多的是浮于表面上的教授,學生的學習也只是對表面知識的學習。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臨的重要關卡,師生多把注意力放在了歷史知識的記憶上,以應付考試為第一要務。教師在課堂上以表面知識的講解為主,對歷史概念、歷史知識以及相關事件發生的原因、結果等,只是按照課本上所書寫的機械地教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負責認真聽講。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引導,學生只是機械地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缺乏思考,多以死記硬背為主。這樣,就會導致歷史知識的學習流于表面,學生只在考試前記憶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卻缺乏相關的歷史邏輯思維,使其分析、推理能力欠缺。
2.學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當前的歷史教學,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只用認真聽講即可,既不用分析為什么發生這些歷史事件,更不用去推理為什么這些歷史人物會提出這樣的口號。為了應付考試,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和歷史意義,卻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歷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導致學習歷史的時間被壓縮。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主科上,教師在課堂上只專注于教,與學生缺乏互動,更不注重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二、歷史邏輯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歷史邏輯思維包括歷史概念、歷史判斷和歷史推理等思維方式,是形成歷史思維的關鍵,也應該是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想在歷史教學中推進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對歷史邏輯思維的認識
教師在課堂中起關鍵作用,要想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首先要改變教師的認識,使其認識到歷史邏輯思維的重要性,不斷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把歷史觀融入自己的教學觀念中,指導學生系統學習,通過觀察、分析、推理等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解。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歷史邏輯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要引導學生整理、歸納知識點,并學會思考,多思考“為什么”“怎么做”,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2.做好課堂工作,培養歷史邏輯思維
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要做好各項準備。首先是課堂導入,教師必須做好精心設計,使課堂導入更加精彩有趣,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講到“辛亥革命”的時候,可以從歷年的高考卷中選取有關辛亥革命的題目,以所提問題為主,讓學生主動推理。在推理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推理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增強了興趣,吸引了注意力,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推動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課堂導入,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其解決問題。
歷史邏輯思維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工作都有極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馮燕.圖示教學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1).
[2]陳炎春.淺談歷史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J].歷史教學,1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