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忠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數學也是如此。如何使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并不枯燥,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樹立學習信心,培養不畏困難、嚴謹務實的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每位數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在數學教學中的感受,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好奇心是興趣的來源。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在積極的情緒中探索知識的前因后果和內涵。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課堂時間的把握十分重要。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巧妙設定每一個問題,為上好每一堂數學課打下鋪墊。這就需要教師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上得精彩,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練習是讓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可設置多樣化、多層次的練習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設計練習時,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練,提高全體學生的興趣。
如在學習“分數問題”時,筆者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分吃西瓜時的情景,讓學生說出家長是怎樣分西瓜的,然后讓學生把分瓜的情況畫出來,并說出他得到的西瓜占總數的份數。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更加體會到“分數”這一數學知識的內涵。又如,在學習“圖形的認識”時,筆者把學生帶到操場,讓他們根據課本提示尋找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等數學圖形,學生很快在操場內就找到了,感到很有趣,回到教室,再讓他們用圖形畫出學校的籃球場、足球場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學到了課本上的數學知識,也豐富了生活體驗,學習興趣漸漸培養出來。
二、利用各種輔助手段,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多媒體,開展各種活動,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帶給學生良好的感官體驗, 把“靜態”轉化為“動態”,直觀、形象地反映出教學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難點。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為了證明長方體相對的面、棱是相等的,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使長方體的面和棱離開原來的位置,逐漸靠攏到相對的面和棱上,最后重合。學生能直觀地看到長方體相對的面、棱是相等的。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了深刻的認識,勿須教師多言,教學效率自然提高。
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著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比如,在教學“認識時間”的時候,讓學生有意識地用電子表和機械表來計算從家到學校的時間,通過觀察,學生就會發現時、分、秒之間的關系,甚至還可以學會估算時間,然后經過教師的歸納學生就會對這些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力、創造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可有機結合起來,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提高。
又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算。學生對于展開的圖形很熟悉,經過反復對比,很快就明白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實踐證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比看教師拼、擺,聽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三、總結評價,長期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好學生是表揚出來的”, 及時進行課堂小結講評,可為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注入持續的動力。學生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愿望,特別是小學生更渴望別人特別是教師用贊賞的眼光來對待自己,哪怕是他們取得了一丁點的進步也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對學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激勵的語言,學生就會更加自信,就會不斷追求成功。所以,教師與小學生打交道就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和贊美,自己也會變得開朗和明媚。教師要在授課時隨時發現、表揚學生生活、學習中的閃光點,讓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增強學習的信心。同時,教師還要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關心他們,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意志。
總之,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增加學生活動的時間,擴展學生活動的空間。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做個善于發現的有心人,更好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