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花
數學活動是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如何讓數學活動真正地落地開花,通過真實的、有意義的活動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自我構建呢?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活動的設計過程與方法,明確設計活動的目的。筆者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為例,談談數學活動任務的設計過程及方法。
一、要確定學習的中心問題
所謂“中心問題”并不是那些用“對”或“錯”就能直接回答的問題,而是要引發學生思考,進行知識關聯,進行總結的問題?!伴L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節課的中心問題我確定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是怎樣推導得出的”。根據這個中心問題,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能夠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理解公式的含義,并利用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從長方體的公式出發,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二、要安排生動活潑的活動任務
教學活動過程中,“活動任務”并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操練活動,而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其中融入學習目標中的要求,也強調了完成任務的學習過程。一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活動任務應該是能夠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任務;是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合理地融入其中的知識與技能的任務。數學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圍繞這節課的中心問題,我設計了這樣的數學活動任務:
1.觀察思考,回顧舊知
出示有12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提出問題:它的體積是多少?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到它的體積?
2.動手操作,初步感受
讓學生借助24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通過擺一擺、測一測、比一比等實踐體驗性的活動,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小組合作等方式,填寫實驗報告 ,分析報告中的數據關系。
在此項活動中,讓學生注意調動腦、手、眼、口,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在擺放的過程中,初步感受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多少與一排擺的個數、排的排數和層數有關系。
評價方式:能借用24個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并記錄數據,完成實驗報告,能初步感受到各個數據與體積之間的關系。
3.結合多媒體,讓學生再次感受
讓學生代表上機操作測量36立方厘米的長方體。電腦上出示擺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一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擺了幾層。觀察擺放的過程,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更好、更簡單的擺法。
評價方式:學生只要能說出不必全擺滿,只需沿著長寬高各擺一行即可,說出這一點這項活動就是有效的活動。
4.深入探討,研究方法
通過前三個活動擺的方法量出了長方體的體積之后,我又安排學生探討:如果測量教室的體積還能用擺的方法嗎?學生就會覺得再用擺的方式不太符合現實。隨即就會思考,有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來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因為有了前三個活動的鋪墊,學生不難悟出和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字母表示為:v=abh。然后利用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殊關系,用知識遷移和類推的思想方法,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這個活動其實就是對前三個活動的一個總結和提升。
圍繞中心問題、有理論依據組織的這些教學活動,教師在關注活動設計的外在表現方式的同時,更多地注重了活動的內在品質,并將活動不斷深化,即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步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以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幫助學生成為問題的思考者。這樣的活動既克服了以灌輸為中心,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又避免了那種“為活動而活動”,流于表面形式,沒有實質意義的“假活動”。
三、要創設活動任務的情景
心中裝著“讓學生觀察、操作、推導、歸納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活動任務”,我創設了這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周末,小明邀請他的朋友來家里玩,小明拿出了自己的好多玩具與朋友一起分享,還拿出了好多課外書一起看。小明的朋友走了后,小明的房間看起來亂糟糟的。小明的媽媽打算把小明的東西規整一下,家里有兩個飲料箱,媽媽說用大一點的箱子盛放小明的玩具,用小一點的箱子盛放小明的課外書。小明應該把小汽車放進哪個箱子呢?你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
這樣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學生最樂于去研究。對于這個生活情境,學生不難想到哪個箱子大就是看哪個箱子的體積大,自然會回到本節課的中心問題上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學生就會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思考,去探究。所以,只有創設適合主體活動所需要的情境,才能幫助學生進入到學習活動去。
四、要有明確的活動要求
每次在組織數學活動前,都要有明確的活動要求和活動目的。高年級的活動要求可以不多做講解,但是要盡可能地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明確活動要求。清晰、明確的活動任務可以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活動任務,學生可以理解活動的意義,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數學課堂是活動的課堂,是交流的課堂,是知識碰撞的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有理有據的數學活動一定會落地開花,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