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藝
摘 要:該文通過對周至縣起良村古法造紙術的研究,探析起良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模式和建設成果及其對造紙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應用的方法,得出民間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村落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結論。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有效的保護下得以傳承和發揚,并進行可持續的良性的發展,其建設模式也給其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以啟發。
關鍵詞:古法造紙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a)-0238-02
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中一項杰出創造,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后人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起良村完整保留了蔡倫造紙工藝,是聞名遐邇的古法造紙故里。在上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起良村獨特的造紙文化,留下很多造紙文化遺存,被譽為研究蔡倫造紙術的“活化石”。
1 起良古法造紙的遺存
1.1 起良村歷史沿革
在陜西西安周至與戶縣的交界處,秦嶺北麓的耿峪河與白馬河之間,有一座專事造紙的小村落——起良村。據《陜西通志》記載,最早時起良村叫做利澤里劉地,由于村里人都從事造紙,無人照看田地,當時任大理寺評事的劉垂芳聯合太傅卿趙于魁,上奏萬歷皇帝,請求賒去該村的田稅糧賦,以鼓勵起良人專心從事造紙,擴大生產。皇帝恩準,因此起良村一度被稱為“沒糧村”,后因“沒糧村”名字不吉利,故根據皇帝賒棄該村糧賦的諧音更名為“棄糧村”,明末清初至今命名為“起良村”。起良村最早的村址在白馬河東岸,因白馬河年久失修,又洪澇災害頻繁,經常淹沒田地村莊,白馬河水沖倒了人們紀念蔡倫而修建的蔡倫廟和專門進行祭祀活動的祭臺,于是起良人才商議將村址遷至到現在的周至九峰鄉起良村新址。
1.2 起良古法造紙的原料及工藝流程
(1)起良蔡侯紙的原料。
起良蔡侯紙以楮樹皮為原料。楮樹,別名構樹、枸樹、楮桃等,為落葉喬木,具有生長快、繁殖快、適應性強的特點,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楮樹的內皮層纖維長而柔軟,吸濕性強,是造紙的上好材料。楮紙在隋朝開始大量生產應用。康熙詞典里“楮”字還代表紙的意思。
(2)起良古法造紙的工藝流程。
起良蔡侯紙的制作工藝涵蓋三十六道大工序和七十二道小工序,繁瑣緊密,環環相扣。如,剝皮、泡水、蒸皮、踩皮、撿皮、伐皮、踏碓、切番、舂搗、打漿、曬紙等,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規范,稍有差池則無法出品。
2 起良古法造紙的保護和應用
2.1 起良古法造紙的保護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生動地保留并表現了人們的生活風貌、生存狀態、生產習俗、倫理道德、審美觀念,并且對當時的社會形勢、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狀況也有所保存和反映。起良人為保護這項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付諸很多行動,目標主要有以下3點。
(1)保護傳統民俗技藝文化。
2011年,起良村造紙技藝被選為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紀念蔡倫,起良人都要舉行祭祀蔡倫的大型民間文藝活動。還以“跑竹馬、牛斗虎、大頭娃、掄火球、念小曲、演滑稽戲”等形式在蔡倫像前進行紀念活動。
(2)加強民族文化認知度,激發民族文化自豪感。
利用起良村手工造紙的傳統,繼承發揚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村落傳統文化,這些都是留在起良人民內心對家鄉的記憶,恢復這些傳統的生產生活,加以對特殊生產環境空間的利用,增添記憶符號,激發對手工造紙的有意識保護,從而賦予人們特殊的歸屬感與榮耀感。
(3)推動起良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起良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對造紙技藝上的保護,還有盡可能地對原狀地保護和保護在其所處社區及其環境中。在具體實踐中,不僅要保護起良造紙在歷史進程中的動態發展,還要加強對良村造紙技藝及其民居環境的生態性保護。
2.2 起良蔡侯紙的應用
起良蔡侯紙色白、薄亮、勁道好、不發、不印、吸墨不褪色,是書法繪畫的上等佳品,保存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所以就有“紙壽千年”之說。蔡侯紙應用最多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據臨潼秦腔演員口述,20世紀90年代初秦腔演員化妝用油彩,卸妝使用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才能將油彩卸去,因為蔡侯紙吸附性強,纖維細柔,殘留彩妝用蔡侯紙可對面部毛孔深層清潔,保護秦腔演員面部不過敏不老化。據調研,陜西境內西鳳、太白、龍窩等酒廠糊酒海儲存陳酒,就是用蔡侯紙為原料,蔡侯紙糊酒海可提高酒味質量,使酒味醇香,沁人肺腑。起良村一些老房現在還用蔡侯紙糊頂棚和墻壁,用以保溫和防潮。
3 起良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模式
3.1 社會力量主導模式
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屬于社會力量主導模式,是由私人進行投資、運作和管理。劉曉東館長于2009年創辦了起良蔡侯紙文化苑,文化苑包括蔡侯紙博物館、中國漢麻紙制作技藝傳習所兩個部門,傳習所又有古線裝書和雕版水印工作室等造紙活動自身就是對造紙文化最直觀的展示,傳習所可供人們體驗參觀。傳習所對造紙的工藝流程的保護和展示加之博物館對造紙文化以征集、整合、典藏,使得文化苑在組織游客參觀之余親自體驗抄紙、曬紙等程序讓游客參與的同時還能提高村落的文化自信。起良村特有的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模式,值得其他村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習。我們在研究造紙文化苑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充分考量各自的需求,才能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利益均衡機制,實現造紙的經濟價值,保障村民的商業機會,增加就業機會,結合文化苑的意愿發展才能實現動態保護。
3.2 起良蔡侯紙文化苑的建設成果
(1)2010年11月代表省文化廳參加陜西省第三屆旅游博覽會。
(2)2010年9月份參加西安市群眾藝術節。
(3)2011年春節起良紙坊在西安大唐西市“陜西非遺城”展示。
(4)被評為陜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活動實踐基地。
(5)為西安體育學院大學生愛國主義社會實踐基地。
(6)2016年5月18日,起良蔡侯紙博物館作為陜西省第一家國家正式批準的博物館成立。
4 結語
通過相關文獻的考證,理清起良古法造紙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以古法造紙文化苑為例,深入討論起良古法造紙術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意義,以及在科學技術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推動起良古法造紙發展的有效途徑,從而使文化資源在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之間建立平衡機制,就能較好地引導民間自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萬芳,主編.中國新農村規劃建設簡明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明)趙廷瑞,修,董健橋,總校點.陜西通志[M].陜西:三秦出版社,2006.
[3] 劉仁慶.中國紙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價值[J].天津造紙,2009(1):26.
[4] 但文紅,劉彥隨,等.生態博物館本土化與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研究——以貴州省生態博物館建設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9(3):116.
[5] 馬麗娟.新農村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研究——以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6] 蘇義鼎.結合生態博物館理念探討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