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來詞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我們并不抵制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語也吸收了不少外來詞,這是漢語豐富發展的一個標記。但是,隨著這種現象的普遍,出現了使用不規范的問題。本文在這里對外來詞的定義,分類,以及外來詞使用時出現的問題進行闡述,并總結了一些具體的規范方法。
【關鍵詞】外來詞;定義;類型;問題;規范
一、外來詞的定義
有關外來詞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對它的定義也不盡一致。
1、外來語從別的語言吸收過來的詞(《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2、把外語中具有非本語言所具有的意義的詞連音帶義搬到本語言中來,這種詞才是外來詞。(高名凱《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
3、國語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時,教借詞,一般謂音譯,用漢語的構詞方式翻譯外來詞時,叫意譯,只有借詞才能算外來語,而譯詞不應該算做外來語。(王力,《漢語史稿》)。
4、借詞也叫外來詞,它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
由此我們可以看來,外來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外來詞指的是語音上借用的詞匯,不包括單純的語義借用的詞匯。而廣義的外來詞既包括語音借用也包括語義借用的詞。
在本文中我們采用的是外來詞的廣義定義。
二、外來詞的主要類型
就近些年各位學者對外來詞的研究來看,大致對外來詞的引用做出如下分類:
1、音譯
這類外來詞是根據外語的聲音,對照著漢語來翻譯過來。例如:可口可樂、撲克、奧林匹克、模特兒、好萊塢、比基尼、咖啡、色拉、托福、維他命、巧克力、吉他,等。
2、音譯兼譯義
這種外來詞是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適應漢語的特點和系統性,采取的一種漢化方式。它的特點是將外來詞分成兩半,一半是音譯,一半是意譯。例如,馬克思主義、浪漫主義、俱樂部、烏托邦、幽默、邏輯、呼拉圈、米老鼠、華爾街等等。
3、音譯加注
這類詞是在音譯詞的后面加上這個詞所表示的類屬或者特征等的一個語素,這樣可以使這個詞所代表的含義更加明確。如,芭蕾舞、啤酒、伊斯蘭教、艾滋病、沙丁魚、沙皇。這樣可以彌補音譯本身不能表示事物的屬性的缺陷。
4、完全意譯
中國人比較喜歡見詞明義,所以意譯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借詞方式。這符合漢語的構詞規律,可以是詞所反映的概念意是外來詞的這一類,如火車(train)、輪船(steamer)、自行車(bike)等等,還可以保留外語詞的結構內部形式,用漢語自身材料去逐個字或者語素來翻譯,如:代溝(generation gap)、蜜月(honeymoon)、足球(football)、超級市場(supermarket)等。
5、借形詞
借形詞是漢語中借用原詞書寫形式的外來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日語借形詞,如:場合、積極、樂觀;二是字母詞,直接用外文字母或與漢字組合而成的外來詞,如:WTO、BBC、X光等。
三、目前外來詞中存在的問題
1、一詞多譯現象
一詞多譯是和外來詞相伴而生的一種特殊的現象,這豐富了漢語詞匯。但這種表達形式分歧的增多,給初學者增加了畏難情緒和記憶負擔,不利于語言教學工作。例如:艾滋病——愛滋病、桑拿浴——桑那浴、起司——芝士——奶酪。有些外國人名,地名以及科學術語的翻譯還不統一,如:Ben·Laden的翻譯就有本·拉登和本·拉丹兩種。Internet一個詞的翻譯也有因特網、英特網、互聯網等。
2、生造和仿音譯詞
這指的是不用意義明確的漢語詞卻故意仿照對應的外語詞的聲音重新構成的音譯詞。例如Power(電力)——帕弗爾(大廈名);Cheers(干杯)——切爾思(啤酒牌名)。走進商場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不是源自于外族語如:芭莎、艾琳、倩妮等的品牌名,這些是因為一些人重洋的心理,用“洋名”騙取顧客信任。
3、被淘汰的音譯詞死灰復燃
一些復古的形式出現,例如:有的人用“克力架”來取代“餅干”,用“士多店”來取代“商店”。還有的人由于一種求異的心理,寧愿選擇音譯的形式而放棄原有的意譯詞。“拷”“派對”“鐳射”等,漢語中已經有詞或意譯詞,許多人寧愿使用前者而冷落后者。
四、問題產生的原因
上述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1、改革開放,中國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巨變,人們思想觀念都有了很大變化。外來詞的大批登陸也有了溫和的土壤,市場經濟的沖擊更使一些人盲目崇拜洋文化,所以一些不規范的借詞出現了。
2、借詞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便是同一譯者有時對同一句話里的同一個名稱的處理前后不一,再加上漢語同音字、諧音字很多,給音譯外來詞又帶來更大的隨意性。于是乎譯法不一。
3、漢字有很強的表意功能,人們在處理外來詞時,力圖發揮其表意優勢,習慣期待在字形上顯示某種意義,使用音譯兼顧的辦法。例如,英語的cement“水泥”,它與“水”和“泥”有關,因此,有人把它改造成“西門土”、“士敏土”,“泗門汀”、“氷門汀”等各種形式。
五、外來詞的使用規范
1、以意譯為主,如:“德莫克拉西”“德律風”這一類的詞,采用意譯就非常簡單易懂,如“民主”“電話”等,這些譯名體現了原詞的基本內涵。所以,一個外來詞如果能意譯的情況下就首先考慮意譯,讓這個詞變成一個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漢語詞匯,并逐步轉入到漢語的已把詞匯中。
2、當漢語沒有合適的意譯詞,非用音譯詞不可時,要從多種形式中確定一種標準形式。應盡可能選擇那些同外語原詞語音形式最接近的漢字去音譯,如,我們建議用“迪斯科”,而不用“迪斯高、迪高、滴斯靠”,還應盡可能選擇那些筆畫簡單的常用字,不用冷僻字。比如“蘇伊士”和“蘇彝士”都為英語的音譯,我們應該選擇“蘇伊士”作為標準形式。
3、多個音譯形式,首要的仍然是約定。如果某形式已經被廣泛接受,其他形式已經不用或基本不用就可認為約定完成,不必再議,如果多個形式都在使用,則以使用最多且具有優勢傾向者為主要考慮對象,如果多個形式尚處于無序的較量狀態,難分伯仲,則按照“合宜”和“上口”的先后次序考慮選擇。
4、漢語中已經有表達外來詞的某些概念的詞時,采用漢語詞匯。如“餅干”代替“克力架”,“膠卷”代替“菲林”,這些詞的翻譯都已經有了規范的說法。
六、小結
總之,對外來詞。我們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聽之任之,應足夠重視,全面收集,細致分析,科學研究,制定必要的法令制度,規范外來詞的翻譯和使用,根據具體情況譯好每一個詞,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漢語更加完善更加規范。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 廖序東. 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葉蜚聲, 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 趙 焱. 漢語外來詞的歷史發展、現狀及其規范[D]. 蘇州大學, 2003.
[4] 侯昌碩. 關于漢語外來詞的幾個問題[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1.
[5] 李 申, 榮 景. 論當前漢語外來詞的使用及其規范化[J]. 東南大學學報, 2012.
[6] 張玉芳. 淺談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現象[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2012.
【作者簡介】
李晨晨(199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