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以教材為例子,努力建立教材與兒童生活之間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尋找課堂教學的素材,開放地納入教學資源。由書本世界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創設生活化的有效的課堂情境,拓展教學空間,使兒童在自然狀況下形成正確的生活、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學習習慣,使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實效性 生活化 情境 興趣 延伸 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如何避免單純地說教,適應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創設兒童喜愛的課堂,使孩子們真正學有所獲,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幾年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走進學生的生活。
教材雖好,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絕不能不能照本宣科,那樣就會使孩子們覺得枯燥無味。時間長了,他們就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制作、表現、游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和活動,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因而,教材內容編排時都是一項項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動,但是有許多活動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加以調整,從而真正做到教會學生更好地生活。例如:教學《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時,我先啟發學生講講上學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規則,再設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讓學生輪流扮演交通民警,進行上學路上的模擬活動(比如:聽紅綠燈指揮、避開汽車、走人行道等),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自己分配角色,創設情節內容,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惑。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如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課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學生嬰兒時、幼兒園時、小學時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再布置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用課件展示三張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中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引出了教學主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并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大大小小十多雙手套,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勾出來的。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同時我又講述了同學們的爺爺,奶奶不管刮風下雨到學校接送他們上下學的情景,使他們真切感受到親人們對他們的愛。由于我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二、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朱紹禹先生曾經指出:“教師的基本作用在于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景。這既要靠教師的知識經驗,還要靠他們的藝術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學習情境的標志是,使學生有廣泛的思考自由。”在教學《做誠實的好孩子》一課時,我安排三個環節:1、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喜羊羊作為主人公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直接引入。“羊村里要放學了,村長正在布置作業,喜羊羊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作業沒聽清楚,就飛快地跑出教室。第二天,村長讓交作業,這時喜羊羊才發現自己少做了一項作業。你們說,喜羊羊應該怎么跟村長說呢?”2、續編故事不同的結尾,引導學生思考哪種結尾編得好,討論為什么好。3、明理導入,點明主題—誠實的孩子人人夸。通過“喜羊羊忘記做作業”這個情境創設,能充分激活學生的興奮點,這樣自然、巧妙地調動起學生直接參與體驗的積極性,在交流討論故事結尾的過程中,學生也得到了隱性的“誠實”教育。
另外,故事情境的應用在品德教學中也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還是《做誠實的孩子》一課,當《狼來了》,《捧著空花盆的孩子》通過大家生動形象,入情入境、繪聲繪色的講述,誠實做人的準則也深深植入學生的心間。教師要善于發揮故事的特有功能,以故事明理,以故事激情,以故事導行。
還可以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道理。如在教《人人有長處,合作力量大》時,我讓同學們做個小實驗。 先請學生把一根筷子折斷,再請把一雙筷子折斷,最后請把五雙筷子折斷。 實驗完后,同學們也自然接受了老師說的 “樹多成林不怕風,線多搓繩挑千斤。”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團結起來就成為了巨大的力量的道理了。
三、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到知識,激發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強大內驅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強。他們渴望學習知識,但感知覺的無意性和情緒性很明顯,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他們年齡小,注意力不穩定,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戲,正可以順應兒童這一心理特點,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游戲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新知識。
執教《認識新朋友》一課時,作為剛進入小學不久的學生,他們對老師和同學還不是很熟悉,怎樣才能讓他們很快地融入新環境,在新集體中快樂地成長呢?于是,我組織大家開展了“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前把自己平時最喜歡玩的東西拿到學校來,并且準備一個最拿手的節目。活動以“猜歌名,做游戲”的方式進行,邊唱歌,邊找朋友,孩子們在你追我趕的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在這個過程中,我又鼓勵孩子們把自己最拿手的節目展示出來。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欣然接受了集體的成員,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在學習《和春風一起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在教學中我就組織學生通過自己制作風力小玩具,親身參與各種春天的游戲活動。在整個游戲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同時他們也發現了風和風箏、風車、紙飛機等的關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風的力量,這就是學生感悟后的創造。可見,體驗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強化重視體驗,才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講團結協作時,我又讓學生做了這樣一個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一起把一個個乒乓球往瓶子外拉,看哪一組先把所有的乒乓球都拉出來。 做完后,讓學生說說,你們組贏(輸)了,能說說你們勝利(失敗)的原因嗎? 從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最后教師小結:要想完成一項任務就應該團結協作,齊心協力,每人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從而使學生明白當需集體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必須相互配合,共同協作,才能把事情辦好的道理。
四、進行社會實踐,把課堂延伸到課外。
學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從品德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如我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課前布置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實地勘察,到交通主管部門與交警面對面交流,更深層次地了解當地人們違反交通規則的種類及原因,與交警共同研究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實踐,讓學生親自接觸社會中的人和事,在考察與統計中對交通事故的發生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而對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
我在教《保護森林,節約用紙》一課時,首先通過錄像播放了從樹木到紙張的整個生產過程,然后,又播放了樹木被砍伐,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泥石流掩埋田地、村莊的觸目驚心的情景。使同學們感受到節約用紙的重要性。課后我和同學們又成功地造出再生紙,并讓學生調查計算全校一天、一年使用多少張紙,讓學生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中浪費紙的情況,從心底領悟到節約用紙的必要性。在活動中我發現學生們身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們的思維很活躍,能想到很多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能關注到生活中很多細微的方面,能從事調查和研究,并且完成得很出色。原來,學生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
在教學《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關心、 體貼家人的方法。在母親節,父親節的時候,給媽媽按摩,幫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關愛家人。我還要求學生學習制定分配20元錢的方案,繪制成表。教育學生合理用錢,勤儉節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金錢觀。這節課的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非常愛上,樂于參與。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生活課最為突出的特征,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情感,通過社會實踐讓有限的課堂得到無限的延伸,讓枯燥的說教變成豐富的實踐,而學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
每個寒暑假我都布置一定的假期活動,如到孤寡老人家去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到敬老院為老人們表演節目;種植植物,飼養小動物,收集動植物標本;夏天的夜晚去觀察星星,聽老人講有關星星的故事。當假期結束后,同學在品德與生活課中,談論著他們假期的收獲時,別提多高興了,教師也從心底里感受到孩子們的快樂。
五、優化評價活動,創設發展課堂。
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它注重的是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全面評價。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可融入到少先隊的“雛鷹爭章”具體行動中,“雛鷹爭章”活動融學校、社區、家庭評價為一體,方法多樣,重在激勵,是符合低、中、高年級不同年齡學生需要的新型評價模式。如教《我愛我的班集體》、《怎樣做好事》時爭“禮貌章“、”“友愛章”,“好人好事章”等,按照爭章計劃開展自我訓練,請家長當教練給予輔導,督促學生執行訓練計劃,還可請家長、同學、其他科任老師擔當評委,必須經常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爭章活動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將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論觀點內化為行為習慣。活動的課堂更需要形成性的評價,只有落實到活動過程之中,落實到孩子真正表現的過程評價才能促使孩子真正的進步,同時促進我們的課堂活動開展得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簡明教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3]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學生心理與教育.山西出版社,1984.
[5]遼寧教育.遼寧教育雜志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