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登軒 孫悅
【摘要】當代大學生在思想總體層面呈現出積極健康的情況,但其在面對諸多問題時仍會出現彼此矛盾的心態。本文將從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社會大環境下大學生呈現出的個人主義意識強化,功利意識泛化,誠信意識弱化角度出發,對大學生在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四個方面所呈現出的道德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
一、道德對于自然人所具有的特征
在馬克思主義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對于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起到一定的準則和規范作用。針對大學生道德現狀的分析,首先要從道德對于自然人的作用進行解讀。1、道德對于自然人具有自律性,道德主體在其關于客觀世界建立認知的基礎下,與自身對于現實生活條件的了解相結合,自發性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將背動的服從轉化為主動的律己,并自覺踐行道德規范。2、道德具有評價及教育的功能,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正面性使其成為衡量社會現象正確與否的標尺,是社會力量與人們內在精神力量的集合。并且道德也承擔社會教育的功能,即對人樹立正義感,榮譽感,務實合作等觀念具有推動作用。盡管道德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它對于一個文明的發展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道德約束的人類文明發展是不健全的。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
1、個人主義意識強化
在社會高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環境下,青年學生的思維意識形態在尋找、選擇、思考中變化,又在變化中繼續尋找、選擇、思考。在其形成的思維觀念中,個人主義較為突出。當代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在探尋自我,實現自我的方面更加積極。其總體思想積極健康,具有較強的成才意識,創新意識,傾向于自我實現;但于此同時,又過于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意識強化。尤其在“獨一代”、“獨二代”身上尤為明顯,現代大學生多數生活在典型的核心家庭中,其對于個人主義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其認為個人主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間的相互聯系。認為個人意志與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公德意識,集體觀念較弱,甚至出現損害他人利益以使自己獲利的行為。且部分學生過于自我認同與肯定,缺少共享意識與奉獻精神,甚至建立了不與集體相同就是個性的錯誤觀念。遇到問題先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缺少服務同學、服從指令的精神。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權衡時,總是優先考慮自己,長此以往,將會損害同學友誼,影響自己的未來。
2、功利意識泛化
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人們在改善生活環境的欲求的作用下,對于財富的追求也達到了新的層次。但是大學生處在人生三觀構建的關鍵時期,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其容易受到他人影響,走入價值觀念的誤區。并且在社會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形式主義”的風氣確實存在,而大學生也難免有所沾染,這會導致一些學生存在功利意識泛化的問題。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將他們明碼標價,計算其利用價值,將交友準則從人格角度滑落到利益角度,使本應青春真摯的友誼沾染上利益的味道。同時也過分追求名利,輕付出,重回報。
3、誠信意識弱化
部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正在弱化,近年來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各種作弊花樣更是“異彩紛呈”,部分學生甚至鋌而走險,明知處罰結果將會極為嚴肅,仍采用多手段進行作弊;各種學術造假事件更是層出不窮,理論結果相互剽竊的現象愈演愈烈;而在人際交往中,誠信則成為一種消費品,部分學生甚至利用他人的信任做種種出格的事情。這些行為的存在,均會降低誠信的價值。而誠信意識的弱化將會對大學生的個人道德品質造成嚴重的沖擊,甚至產生無法想象的后果。
三、針對大學生道德意識缺失現象的分析
1、社會多元化道德環境的沖擊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人們所接受的文化由一元深發為多元。在文化之間的溝通下,人們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同樣,人們的道德評價標準也從統一演變為多重的道德評價體系。但如今的社會風氣及輿論導向錯綜復雜,人們對于某一行為正確與否的評價也難做出一致的評判。而社會的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問題,其評判結果也存在較大的出入。正如上文所言,大學生并未具備完全的判斷能力,且社會大環境針對許多道德問題并不能提供合理的判斷標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問題因缺少統一標準而無法解決,這種現象的存在會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使其迷失方向。
2、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
部分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成績而輕視思想教育,導致很多學生在中學時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概念。而升入大學以后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定問題。長期觀察下,不難發現大學德育教育存在效率差,質量低,深度淺的缺陷。教學的內容過于老套,且形式單一,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而在教學方面,重視理論教育,缺乏實踐環節,經常出現老師“硬講道理”的現象,這會使很多學生感到厭倦,聽課也變成只是為了成績。且師生之間也缺乏交流,對于學生的思想問題,教師不能第一時間關注并解決,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思想道德觀念。
3、家庭思想教育的不健全
家庭道德教育,是將一定的道德規范,思想意識轉化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種教育活動。對于一個未邁入社會的新成員而言,家庭教育對其三觀的建立與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在人格的形成與建立的一系列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孩子在當今的家庭環境中,無疑是一個家庭最核心的部分,從小接受長輩的過分關注甚至是溺愛,習慣了家長的有求必應,更衍生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考慮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教育下,盡管家庭為孩子撐起一把大傘,事無大小均由家長相助,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他們缺乏獨立性的性格。
4、大學生個體道德感淡化,自我道德意識建構弱化
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新手”,其所具有的社會認知能力并非齊備。對于社會認識,生活經驗,閱歷總量等方面均有欠缺,這些方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大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其難以把握事情主體,無法兼顧次要,更無法正確權衡利弊。而對于心里素質較差的同學而言,不良信息的沖擊極容易影響自身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過程。而在社會大環境的作用下,“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的影響下,更是加重了學生人人為我的觀念,使得學生缺乏集體主義意識,對于人情關系認識也極為淡泊。對于利弊得失的權衡過重,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積極爭取,對自己無益的事情堅決不做,無法做到心甘情愿奉獻,沒有獻身精神。因此不難看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依舊存在較大欠缺。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6447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 張耀燦, 主編.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張 紅. 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01).
【作者簡介】
朱登軒(1997—),男,河南尉氏人,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
孫悅(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輔導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