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整體呈積極向上的趨勢,但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復雜的社會和國際背景,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家的現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相關論斷,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教育大學生做到心靈美好,知行合一,全面發展,把個人追求融入到實現中國夢中。
【關鍵詞】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思想
一、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背景
任何一個思想的提出都有其理論淵源和現實依據,同樣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也有其深遠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求。
1、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追本溯源離不開共產主義理想。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中》提到:“把共產主義由背得爛熟的現成公式、意見、方案、指示和綱領變成能把你們的實際工作統一起來的活生生的東西,把共產主義變成你們實際工作的指針。”呼吁廣大青年要樹立共產理想信念并把其應用到實際學習、工作中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將理想信念教育劃分為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教育兩個層面,”兩者是緊密相連并且逐步過渡的關系。由此可見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根基。
自我黨成立以來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各個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更加注重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正如鄧小平指出:“我們這些人的腦子里是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的,要讓我們的后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不做資本主義的俘虜。”他強調我們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的“四有”青年,其中最強調的就是“有理想”,可以看出鄧小平對于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了理論上的鋪墊。
2、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現實需求
(1)是應對當今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國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總體呈現出積極向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趨勢,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由于大學生自身原因以及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開放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有所欠缺。
第一,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面對高考的升學壓力,大多數中學生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心里只有高考。把大學當成自己唯一的理想目標。當進入大學校園,實現了大學夢,有部分大學生進入迷茫期,沒有了前進的目標。如:有些大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有些則沉溺于網絡游戲而虛度時光。
第二,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
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達,當代大學生可以接觸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潮流,有些西方國家借此加緊對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東方大國中國進行“西化”,甚至在改革開放后,許多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和理論傳入國內,對青年大學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造成處在心理成長期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實際經驗而造成了理想信念搖擺不堅定。
第三,大學生理想信念利益化。
當今社會存在著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資本主義思想,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不少大學生過分看重個人名利,追求個人享受,而輕視社會理想。這樣自我、功利化的理想傾向從長遠來看對個體本身成長和國家發展都極其不利。
第四,大學生理想信念幻想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就話代表著不少大學生的心聲。大學生雖然在思維方式上達到了高峰,但由于沒有社會經驗,往往會造成理想目標與現實生活相脫離。面對理想與現實生活的落差,有部分大學生仍會以“天之驕子”“精英人士”自居,不樂意從事小事、更不愿從底層做起,具體表現為不停地換工作或者盲目創業,甚至為了等好工作而待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面對落差時自我否定,意志消沉,逃避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責任。
(2)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我國正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還處在發展過程之中。習近平在五四講話中明確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是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的體現。”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依托青年,而青年要想全身心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就必須有正確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將社會理想當成個人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種種困難。由此可見意識形態特別是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此針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習近平提出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關論斷。
二、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內容
1、加強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學習
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提倡高校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教學的重視。只有學懂了馬列主義相關理論知識才能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奠定理論基礎并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決心,領悟“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堅持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質。高校還應鼓勵學生誦讀馬列主義經典或者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
在加強馬列主義信仰教育的同時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信念教育,讓大學生從內心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總之,為了保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行性,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認為,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2、補足精神之“鈣”,幫助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我國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如果青年在精神上“缺鈣”,得“軟骨病”就無法支撐起一個國家的未來。回看過去,理想信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發揮著的“脊梁”作用,在革命戰爭時期,在理想信念的支撐下中華兒女積極投身革命,甘于為革命奉獻一切;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在理想信念要求下中華兒女積極參加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當代,理想信念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也有重要的意義,理想信念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發展,而且關乎著大學生個體在發展過程是否走正確的道路。只有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才會從思想上不缺“鈣”,行為上不患“軟骨病”。成為一個真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掌握制勝的看家本領。
因此,高校在教學中應將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訓鍛煉同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讓大學生精神不缺“鈣”,引導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
3、牢記理想信念“高于天”,培育大學生美好心靈
大學生必須牢記“革命理想高于天,才能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因為正確的理想信念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這是大學生“成才的政治靈魂”和“成長過程中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大學生只有牢記“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才能做到“明辨”。才會自覺的抵制各種誘惑,克服各種困難。
因此高校必須從課堂教學到校園文化都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培育大學生的美好心靈,讓大學生時刻牢記革命理想高于天。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做到既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同時還要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矢志不渝地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奮斗。
4、堅持“四個能否”標準,輔助大學生成長成才
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從理論角度闡述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又從行動方面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四個能否”標準。“四個能否”標準雖然是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標準但是同樣適用于高校大學生,因為“青年大學生作為黨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他們中孕育著黨的新鮮血液”。可見理想信念標準的提出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行動上的指南。
第一,為人民服務的標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黨中央領導歷來重視人民,習近平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衡量理想信念的標準之一,是習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創新之一,將為人民服務由口號上升到了信仰,為高校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行動上提供了方向。
第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標準。當今大學生都是90后,生活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環境中,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過困難時期所以容易產生享樂主義,好逸惡勞等思想傾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一標準的提出,使高校將艱苦奮斗理想信念教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為高校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模式。比如:舉辦先進人物學習的講座,讓學生從別人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舉辦國家發展史的展覽,讓學生從展覽中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這樣的模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
第三,勤奮工作廉潔奉公的標準。這一標準對于高校教學來說是一個新詞匯,但由于大學生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潛在骨干的主要來源,所以加強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義不容辭,讓學生從思想根源就產生勤奮工作廉潔奉公的思想,等到走上工作崗位面對金錢物質利益的誘惑時可以斷然拒絕,成為人民真正的好公仆。加強對大學生勤奮工作廉潔奉公思想教育,是預防腐敗發生的一項措施。
第四,獻身精神是理想信念的最高標準。比如:有太多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前途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四個能否”理想信念教育標準的提出,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提供了實踐標桿,讓大學生在精神上保持了先進性和純潔性,同時又為大學生走入社會工作、創業提供了行為上的準則。可見,加強對大學生“四個能否”標準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的了解國情,更好的進行職業規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5、深化中國夢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
中國夢的提出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得到了豐富。中國夢的實現屬于實踐范疇,大學生理想信念屬于認識范疇,因此中國夢的實現過程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源泉,也是其最終目的。當今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高校對這群主力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入到每個大學生的心中。
深入中國夢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深入人心,使大學生自覺成為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中國夢的忠誠實踐者。是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之一。
三、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新人
當代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習近平曾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德行,就容易崇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混淆是非,迷失自己;甚至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而習近平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思想,提倡高校“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不僅強調大學生理想信念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突出強調了在以人為本,重視個體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理想信念教育對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讓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真正成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2、有利于高校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為其工作提供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把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看成“總鑰匙”,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學意識形態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為出發點,讓廣大大學生形成思想共識,充分信賴并且擁護黨的領導,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充滿希望,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
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將中國夢變為每個大學生內心自己的夢。大學生在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引領下,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增強自身實力,為將來走上社會,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打下良好的基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帶動整個社會層面形成人人向上,奮發努力,力爭上游的氛圍,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夢的實現。
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從當前實際國情出發,把大學生理想信念與民族振興相聯系,將大學生個體發展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教師應深入學習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真正掌握其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精髓,將教育思想轉化為多種教學形式有效地應有于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實踐之中,將大學生培養成“精神不缺‘鈣”、“革命理想高于天”、遵守標準和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使大學生從思想到行動都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列 寧. 列寧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4:288.
[2] 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159,161.
[3]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6,50.
[4] 習近平. 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的重要講話[EB/OL]. 新華網, 2013-1-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5/c_114258698.htm.
[5] 習近平. 就高校黨建工作作指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EB/OL]. 新華網, 2014-12-29. http://news.ifeng.com/a/20141229/42823189_0.shtml.
【作者簡介】
史小雅(1993—),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天津工業大學在校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