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榮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很重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十分明確地指出,閱讀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以及與文本對話的平臺。然而,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閱讀形式仍大多局限于以教材為對象的閱讀,師生之間應增加課堂上的閱讀交流,在課堂閱讀中培養感情,帶動課堂氣氛,培養出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 師生 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般的基本模式是教師讓學生熟練朗讀課文,然后一起探討課文后附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長此以往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有些學生會萌發出“自學就夠了”的想法。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與閱讀解題能力解題的提高是首要的任務,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改變教課模式,使學生體驗到語文閱讀中的快樂,自覺地對于閱讀內容進行分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提高語文學習素質。
一、閱讀教學具有的意義
閱讀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整合思維。在閱讀美文中,通過對于好的文章的閱讀,學生可以學習更好地表達方式與技巧;反復閱讀文章,從而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得出段落大意,可以鍛煉學生的整體朗讀與部分思考的技巧;文字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紙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大腦經過加工之后,基于個人體驗的聯想,在閱讀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從初讀到重讀到綜合分析的過程中,閱讀培養鍛煉了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閱讀對于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閱讀,學生還可以學習文本中所包含的精神。比如在閱讀古代故事時,古人的優秀品質可以幫助塑造學生的個人人格。在閱讀“鐵杵磨針”的故事時,通過理解李白與老奶奶之間的對話,明白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一定能夠進步。在閱讀中,通過對經典故事的模仿與理解,可以幫助塑造學生的個人人格,對英雄人物的崇拜也可以幫助學生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個人品格。這就是閱讀對于學生人格培養與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閱讀可以全方位的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成長。
二、閱讀教學需要把握的方面
(一)閱讀中熟讀十分重要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熟讀并不是機械地反復重讀,而是在每一次的重讀閱讀中反復理解作者的意思,體會并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即所謂“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叔本華說過:“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在熟讀的基礎上要加上自己的思考,在每一次的閱讀中找到重讀的意義,將書中的只是銘記于心,才可以真正的體味到閱讀教學的樂趣與意義。
(二)閱讀教學中應進行思考與想象
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要在閱讀中時常反思自己,將自己代入進去,進行思考與體驗。簡單來說,就是閱讀中要做到“精思”,也就是仔細地去思考,去感悟文本中的內容與意義。閱讀教學時不能只是讓文字從口中溜走,而不過心。在閱讀中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應做到口到心也到。
(三)朗讀時要帶有感染力,注意聲調的抑揚頓挫
朗讀是一件十分有感染力的行為。語文教育中的朗讀分為教師的朗讀與學生的朗讀。在教師的示范朗讀時,教師應該注意語調的變化,將書中的場景通過語言這一媒介重現,恰當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給學生帶來一個好的示范。在學生的朗讀中,前提是對于字詞的正確讀音的把握,與正確的停頓,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采取全班朗讀,或者是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書本,更好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世界。
三、加強誦讀習慣培養
誦讀課文是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對學生不多的要求。
(一)訓練對文章的總體感知的誦讀
在誦讀中,對于文章的總體感知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在對整體的感知中,應該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致感情基調,分清文章的類別:是敘事還是抒情。再憑口語習慣對文章進行斷句,把握每一個字的讀音,響亮地對每一個進行誦讀,嚴格地按照文章的文字進行朗讀,不可多字、少字、超讀、倒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讀水平可能較低,需要老師的幫助與指導,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應逐句逐字的帶領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
(二)訓練對文章感悟層面的誦讀
訓練學生對文章感悟層面的誦讀,是在掌握征地誦讀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不同段落,不同部分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感知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先引導學生對不同部分進行分析,來體會這一部分的情感。再通過認真聆聽學生的誦讀,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這篇文章的情感。學生一進入文本所創造的世界,就會沉浸在一個文本的世界中,以聲傳情。
(三)訓練對積累層面的誦讀
在學生達到以上兩個層面的要求之后,可以組織學生練習背誦,離開書本進行背詠,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展開聯想。也可以采用多媒體、錄音帶,視頻等方式,讓學生觀看其他方式的表演,或者可以分角色朗讀,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四、結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通過有效地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塑造學生人格。但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教學手法,不能千篇一律,對于所有題材的文本都采用同一種教法。應因材施教,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愛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成功(教育),2012,(18).
[2]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
[3]嚴月明.語文有效教學應把持有效尺度[J].江蘇教育研究,2007,(11).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世紀教育集團東城學校)